一个人成长的最快方式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5-01-17 19:36:41

文 / 子玉

历代王朝总是会在历史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保证自己驾驶的帝国巨轮能经受任何恶劣气候的考验,行稳致远。同样,一个人最快的成长方式不是自己的不断试错,而是在看到别人踩坑时总结自己避坑的方法。人生苦短,我们并没有多少试错的时间和成本。

后唐同光四年(926),唐庄宗李存勖死于兵变,隔壁的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在听闻消息之后立刻就作出了一个决定:全家戒酒、遣散歌舞队,迅速和一切娱乐行为做切割。

因为,李存勖之死的原因之一就是太过奢靡,导致军人群体和他渐行渐远,最终导致了兵变。虽说这不是李存勖之死的核心原因,但毕竟是导致其人生坍塌的一方面。

当时的契丹正处于创业期,所以李存勖之死给阿保机造成了巨大的刺激,倒逼着他对契丹内部问题进行搜索、归类、整改。

我们不知道阿保机本人对中原历史了解到底有多深,但从其行为来看,他这个人足够敏感,具有以人为镜来内观自己的高度自觉性。

而阿保机之所以对娱乐如此警惕又是因为,精细化的生活永远是胡人武力的最大障碍。后来,金国的金世宗一力维护女真传统,清朝的历代帝王一再重视八旗的骑射传统就是以史为镜,避免自己跌入同样的深渊。

和阿保机同样自觉的还有宋太祖,其在看到后蜀亡国之君孟昶的一个镶满宝石的溺器之后是直接将其打碎,以示自己和奢靡生活的绝不兼容。

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 图源/剧照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将别人的不幸当笑话看,当下酒菜,满足其情绪价值;一种是从别人的失败案例中内观自己、总结经验,避免自己将来也犯同样的错误。

前一种人后边踩坑的几率比较大,而后一种人不管以后的路顺不顺,但他绝对会避开身边人已经踩过的坑。

人都是一样的,带着一张白纸来到人间,然后以学习和实践的方式来给这张白纸上填充内容,积累生存经验,以期解决前行路上的动态问题。大部分人的做法都是,一边学习、实践,一边总结:

学习静态的知识、在世俗模板中实践,然后在踩坑时进行总结,以避免之后的人生再踩同样的坑。这是一个普通人和这个世界相处的完美闭环。

而这样的人也无疑是优秀的,因为他不贰过,能让失败变得有价值,相比那些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栽倒的人确实强。

但这种方式的效率依然有限,因为,人生的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一味地以试错的方式来积累经验值。再说,人和人手里的资源不一样,有些人创业失败还可以重来,而有些人手里的牌却只允许他做单项选择。

以试错的方式来积累经验值还是不够高效、不够究竟。那么,如何少走弯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积累足够的有效经验,提高做事成功的概率就是重中之重。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作弊”,而作弊本来就是有方法论的。

对于如何将白纸填满价值满满的经验,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别人踩坑之后自己也及时进行总结。就拿开车来说,笔者一直做的一件事就是,每次在看见交通事故发生时总是会思索其发生的原因,然后给出自己如何避免的方法。这样的经验积累得多了,人开车相对就会更稳,更安全。

另外,在新闻上看到某些问题,自己也会进行分析,给出自己跳跃类似问题的方法论。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容易踩坑,就是因为其潜意识中的风险清单实在有限,不足以支撑其走顺途。

这样看的话,平常有意识的观察、总结就显得特别重要。就是我们一定要主动培养自己的一种能力:有意注意。

创业也一样,其实致命问题就那么多,我们只需将自己了解到的失败案例的原因总结出来,列成清单,然后给出自己如何规避的答案,尤其是同类型企业,你更要深度挖掘。

就像一个王朝一样,其灭亡的原因无非是权臣、外戚、阉宦、外患、藩镇、宗亲、税赋等这么几个关键项,只要能将这几个关键点处理好,王朝的周期就能延长。后来的清朝就是这么做的,几乎将这些传统问题都给消化了。

当然,清朝后来遇到的更大的困局那是属于其认知之外的,属于降维打击,可以理解。

对于创业者来说,你能避免犯多少常规错误,你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段永平的人生理念就是:做对的事情,将事情做对,就是要在源头上直接避开错误的选项以规避之后的一系列麻烦。同时段永平还强调:“能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的人具有天才般的洞察力,而忽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就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挫折。”

其中心思想就两个字:本分。

在看段永平的相关采访视频时笔者发现,这个人从来不讲什么高深的道理,抛出什么新概念,从来都是输出一些简单朴素的道理,但这些却都是他通过实战总结出来的真理。

大道至简,这个世界上最有用的道理其实都是用一些平常语堆砌起来的实用经验,那些看似简单的人其实才是最伟大的人。

对于错误,查理芒格也曾表示:“我们长期努力不做傻事,所以我们的收获比那些努力做聪明事的人要多得多。”

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是做对了多少事,而是少犯了多少错误。

就像赶路一样,速度慢点也无所谓,重要的是不走弯路就行,这样也能更早到达终点。

而少犯错误最高效的方法就是,从别人的失败案例里汲取经验,或者对发生在同行身上的危机作出最快反应,这一点,电视剧《天道》里的伯爵公司就做得相当有水平——先是快速反应,召开重要会议,然后是充分调查,接着又是以收购的方式接近格律诗公司,了解对手,最后也拿出了应对之后市场变局的预案。

什么是高手,高手就是在问题还未出现时就已经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伯爵公司的表现深刻诠释了这一点。

同样,个人做事也是如此。笔者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总是喜欢从别人那里汲取某些教训,曾经一度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也看到了规避错误的方法论:

乌龟拿自己的短板和兔子的长处比试本身就是不理智的行为。

明白了这一点,笔者此后就将重心放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因为,只有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才能在剧烈的竞争中更容易拿到结果。

另外,最重要的是,我们更容易从别人那里看到真实的自己。法国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眼中的自己不是你,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

也就是说,你眼中的别人,是你内心投射的影子,是你的深层自我的外显,所以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

这一点,笔者深以为然。以前,总是特别敏感,很容易就能指出别人身上的缺点,后来在某一个瞬间笔者突然惊醒,那个自己眼中的所谓的满是缺点的别人正是自己呀。

然后深入内观后又发现,自己确实存在和别人同样的缺点。

自此以后,笔者就有意识地在做一件事情:通过别人的错误内观自己,修正自己。

也就是说,内观这件事对于自我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的人总是张口闭口就谈修行,也总自以为是的认为大山中、佛寺和道观中才是最好的修行之地,其实,红尘才是最好的修行场所,因为,众生都在红尘之中,你能看到更多世相,然后刻意修炼自己的定力、静气,更能从众生的贪嗔痴中内观、反思自己。

所以,那些有意割裂世俗去修行的人其实更多是在逃避。

当然,对于那些道行很深、修为已经很高的人选择一块僻静地进行进一步升级、总结的人则是另当别论。

人呀,做事一定要实事求是,对待成长这件事也要实事求是。

同理,历史上的许多强盛王朝也是因为用好了历史这面镜子,将历史中的那些坑都明确标注,然后有意规避。

西汉建立之后,讨论大秦之亡就成为了帝国庙堂的惯例,相关著作也是层出不穷,比较著名的就是贾谊的《过秦论》。正是因为对大秦灭亡这道题解析得比较透彻,所以汉朝才能避免大秦二世而亡的剧本,被打上“强汉”的标签。

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从汉宣帝所立的“定胡碑”来理解:凡日月所照,皆为汉土;江河所至,皆为汉臣。

强汉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大秦的废墟中矗立起来的。

强汉是经验值的堆砌 图源/网络

唐朝又何尝不是呢。贞观年间,唐太宗将讨论隋朝之亡已经列为大唐君臣工作的重心,论证出了一套避坑的经验。

正是因为有隋炀帝的反面案例,太宗才能在内外扩张问题上保持最大的克制,最终缔造了贞观之治。

接着,在太宗贞观之治的基础上,高宗又交出了“永徽之治”的答卷。大唐在高宗时期国力达到了最高峰值。

为什么秦朝之亡能被持续讨论,原因就是历代王朝总是将历史作为镜子,避免跌入同样的深坑。

总结起来就是: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创业,都要实事求是,以别人来内观自己、提高自己,以别人的失败案例来警醒自己,提高成功的概率。

最后,以《旧唐书·魏徵传》中的一句话来作为文章的结尾:“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新的一年,希望大家多从书中汲取智慧,借别人修自己,任何时候,内观都是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方式。

加油!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