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该剧的主角,也是孤臣、冷面贴满全身的四爷,按照常理,按照中华老祖宗给定的定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四爷是断然没有机会获得储君之位的。为此,为了冲击最高皇位,四爷不不得不请帮手。按照《雍正王朝》中的剧情,四爷“独具慧眼”,请了一身不干净但堪称神人的邬思道。
他不出四爷府,整日闭门,只造“一辆车”
相比于圣人笔下的“德者”,邬思道的经历十分的不堪:聚众闹事、身怀案底、瘸腿老人,十分不符合圣人制定的“德”之标准:忠君事主、正气凛然、文质彬彬、一身洁白。这样的人,哪怕再有才华,也会被一般的士人摒弃,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但四爷不是正常人,他一眼就相中了这个满身不堪的“囚犯”,利用职务之便将其保释,并拉至四爷府上“保护”起来。为了体现自己的诚意,四爷在出差回来之后,专门带着全家老小去拜访,并让邬思道给自己儿子当老师。
这对于一个心如死灰的老人来说,绝对是再造之恩。顷刻间邬思道便沦陷了,赶忙杵着拐杖还礼,自此刻起,邬思道发誓要为四爷肝脑涂地、尽心辅佐。对于邬思道这样的人精而言,他非常明白:四爷之所以将他这么高规格、但秘密地请入府,必然是想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对于皇子身份的四爷而言,用脚指头都能想到是为了争储。
如何帮助要人缘没人缘、要脾气有脾气的四爷夺得皇位呢?邬思道想的很明白。如果是当今的科学时代,那就必须多看文献,多扩充视野,才能探索出大自然的奥秘,找出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难度可想而知。
但如果在以前的封建王朝,这事倒十分容易:中华老祖宗倡导“人治”,只要将皇帝一个人琢磨清楚了,其他都不是事。况且人越老越顽固,皇帝越老,他的思维就越僵化,就越有规律可循。想到这里,邬思道就将自己关起来了,闭门制造“一辆车”:研究康熙。
从后续四爷与邬思道就康熙任命老十四为大将军王,并且将一众能臣干吏贬的贬、撤的撤之用意进行深沉讨论时,邬思道亲口说出了他这么多年窝在四爷府所做之事:专心研究康熙的文学作品,从中窥探出康熙的脾气性格、思维模式,也逐渐摸清了康熙管理方面的习惯,这也就是后世津津乐道的“帝王心术”。
事实证明,邬思道努力方向非常正确。正是因为他闭门只造“康熙心术”这一辆车,导致他对康熙的心思了如指掌,也一下子就能拨云见日:一眼窥探出康熙的障眼法,从而帮助四爷对症下药。
他为了雍正非常拼,不仅闭门只造“一辆车”,还将魔爪伸向了下一代
只是闭门造车、研究帝王心术显然还不够,对于这一点,邬思道想得很明白,于是深谙中华老祖宗思维模式的他加了一道双保险:借着中华老祖宗重视人伦亲情这一点,将魔爪伸向了下一代:弘时和弘历。
《雍正王朝》中有一幕:四爷和福晋都在等着吃饭,菜都凉了,汤都冷了,迟迟不见两孩子过来吃饭。福晋皱了皱眉头,吩咐丫鬟再去热一热。估计热的次数太多,丫鬟都嫌烦了,可见等的时间有多久。
老十三来串门,见此情景非常不解。福晋便吐槽说邬思道正在教弘历和弘时读书,两位小子一直背不出来,邬思道很生气便不让他们过来吃饭。由此可见,邬思道这个老师地位非常高,连四爷和福晋都拿他没办法。
老十三听闻说我去试一试,转身间四爷漫不经心地说:“没用的”。果然老十三到了读书现场,对着邬思道半命令半恳求,邬思道当真正眼都没看,依然板着脸让两位小孩继续读。从弘历和弘时的读书声中,我们听到了“皇爷爷曰”这几个关键字眼。
见老十三来求情,弘历和弘时仿佛见到了救星,准备起身离开。没成想邬思道依然板着脸:“是皇爷爷大,还是十三爷大?”两位小孩卑微地回答是皇爷爷。邬思道劈头盖脸命令:“既然皇爷爷大,还不快去读书?”
老十三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回去了。
从这个不起眼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窥探很重要的信息:邬思道教育下一代非常严格;邬思道教的是康熙的经典语录;在教康熙语录时,邬思道性情大变,不允许任何人打扰。
邬思道为何要进行康熙语录的教学?为何如此严格执教?相信大家都明白了:他为了让老四成功成为储君,邬思道真的非常拼,不仅独自闭门只造“康熙研究”这一辆车,而且还将魔爪伸向了下一代:责令弘历和弘时不吃饭也要将康熙的语录背出来。
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在狩猎现场,弘历顷刻间领悟到了康熙的用意,一顿猛夸就将康熙夸得心花怒放,成功占据了皇孙的第一高位。后来康熙将其骑在自己头上,这为四爷成功晋级,后续登基成为雍正,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