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戛纳电影节红毯上,45岁的严顺开手握卓别林金拐杖奖杯,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演员。当法国记者问及获奖感受时,这个操着上海口音的喜剧大师憨笑道:"阿拉就是弄堂里跌打滚爬的小赤佬。"谁曾想,这个被上海滑稽剧团拒收七次的"丑角",用三十年光阴铸就了中国喜剧的黄金时代。
1950年代的上海虹口弄堂,少年严顺开每天蹲在石库门墙角观察路人。卖栀子花的阿婆、修皮鞋的苏北师傅、喝早茶的宁波商人,都成了他模仿的素材。为进兰心大戏院看戏,他常翻墙溜进后台,有次被保安逮住却因惟妙惟肖模仿《七十二家房客》的台词,意外获得剧团观摩证。这份市井智慧,日后成为他塑造小人物的灵魂养分。
1981年绍兴安昌古镇,严顺开在拍摄《阿Q正传》时发明了"醉拳式表演法"——每天灌下八两黄酒,摇摇晃晃走进咸亨酒店体验"精神胜利法"。有场赌场戏他连输三十把,硬是逼出阿Q式傻笑,拍完才发现指甲掐破掌心。
为演出被砍头前的麻木感,他在三伏天裹棉袄绝食两天,晕倒在刑场镜头前。这份疯魔让他成为鲁迅后人唯一认可的"活阿Q"。
1993年央视春晚后台,56岁的严顺开正给道具鸡蛋画笑脸。这个《张三其人》里的关键道具,承载着他"让悲剧内核穿上喜剧外衣"的理念。排练时他坚持在摔鸡蛋前加三秒凝视,只因"小人物的心碎需要尊重"。
节目播出后,北京心理热线接到上百来电,都说在张三身上看见了自己。春晚导演感叹:"他把滑稽戏抬进了艺术殿堂。"
2009年大连片场,70岁的严顺开在拍摄《我的丑爹》时突发脑梗。昏迷前他死死攥着剧本,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颤抖幅度和喘息节奏。
苏醒后第一句话竟是问导演:"我摔倒的姿势像不像老头扑腾?"这种戏痴精神,让同组年轻演员集体失眠——他们从未见过打着吊瓶还能设计"病态幽默"的演员。
2017年深秋,严顺开在沪上疗养院悄然离世。遵照遗愿,葬礼未发讣告,仅摆放着他最爱的三样东西:卓别林《摩登时代》胶片、绍兴乌毡帽和泛黄的《阿Q正传》剧本。如今重看《张三其人》,那个护着鸡蛋的卑微身影,恰似中国喜剧人的缩影——用生命托举欢笑,将心酸化作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