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水浒传》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相比于其他三本著作略有逊色,但依然可以称得上是小说之中的翘楚,全书主要描写了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造反”和替天行道的说法,施耐庵笔下的英雄好汉特色鲜明。
其中的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无论是武松打虎,还是智取生辰纲,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桥段,但最让人容易忽略的是,小说往往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主要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定,四大名著都是如此,《水浒传》也不例外。
其中的玄机总是蕴藏在一些经典故事之中,例如鲁提辖打死镇关西的描写,不多不少,正好三拳,这个数字不仅暗合古人的习惯,结合创作时明末清初的背景不难发现,《水浒传》的部分内容,似乎在暗示大明王朝三次皇权更替。
拳打镇关西的暗示![](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9337693486b33e706c35827387ba988.png)
其实如果仅看故事情节,并不能直接了解到施耐庵笔下的暗示,因为只是作者创作的背景为明朝,整体故事上并未涉及,否则将与宋末年的时代背景不相符合,第一个暗示明朝政权轮换的就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故事中对鲁达的职业安排也十分微妙,一个横行霸道,蛮不讲理,欺男霸女的人,竟然只是个卖猪肉的,之间的反差未免太大,如果这镇关西是个富家的公子哥,或许在“横行乡里”在情节安排上就不奇怪了,但他只是个杀猪卖肉的,这难免引人深思。
朱和“猪”的谐音或许能让很多人瞬间想到明朝,毕竟明太祖朱元璋当年为了避讳自己的名字,将所有的猪都更改为“彘”,但《水浒传》的设定是北宋,所以作者虽然身在明朝,依然无需进行避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0ae40427a7216c206b4edea837f45bb.png)
故事的开端是镇关西欺骗金翠莲,鲁智深路见不平,一开始也没有直接动手,而是去他的屠户摊子买肉,鲁智深连续几次的刁难终于让镇关西压不住怒火,拿起一把剔骨尖刀就要当街教训他,而鲁智深早就意识到了这种情况,所以事先准备好了。
郑屠户右手拿刀,左手就要揪鲁智深,却被对方按住左手,顺势一脚踢倒在街上,随后便叫骂着,一拳打在了郑关西的鼻子上,不等对方反应过来,对着眼眶眉梢又是一拳,乘胜追击,鲁智深对着镇关西的太阳穴打下了最后一拳,对方就这样死掉了。
从表面来看,这似乎只是一个打架斗殴的故事,但背后深刻的内涵却很少有人能看懂,刚才已经提到过“猪肉”的特殊含义,鲁智深三番五次更改自己对猪肉的要求,恰巧暗示了明朝是对朱明王朝的肆意妄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54602cca44c1bd09e1d038c6a8c39fc.png)
而文中还有“燕王驾到”的字样,似乎对后续明朝的暗示跃然纸上,而更重要的是,镇关西对金翠莲的欺负,就更像是明朝时期朱允炆对朱棣的削藩政策,朱棣甚至不惜为此装疯卖傻,除了这些对应的情节之外,“三”的含义也非常到位。
鲁智深鲁提辖是《水浒传》中较早出场的人物,最早现身就是在第三回,而拳打镇关西也是正好用了三拳,值得一提的是,《水浒传》从一开篇就紧扣三这个字,来到酒楼的也是鲁达,史进,李忠三个人,故事的发生地点也是酒楼,鲁家客店和正途户的肉铺三处地点。
在嘲讽镇关西时,鲁智深也正好用了三个比喻,将镇关西打伤时,“咸的,酸的,辣的” 三种味道齐出,“红的,黑的,紫的”,又正巧是三种颜色,和最开始的场景相对应,鲁智深在激镇关西时,正好要了10斤瘦肉,10斤肥肉,10斤软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8ff1c6538e4ead703d4d385c03a9f30.png)
不仅是故事情节,对鲁智深的人物形象塑造也侧重于三这个数字,他的粗犷豪放,粗中有细,和讲义气的三重性格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甚至对整个故事的概括也可以总结为三个字。
首先是听,鲁智深听了金家妇女的诉苦之后怒火中烧,才决定找郑关西打抱不平,其次是救,鲁智深帮助金氏父女返乡,最后是打,也就是拳打镇关西的精华部分,总而言之,《水浒传》中的这一桥段被“三”字所贯穿。
而这只是一部分,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之中,对于三的执着和描写还有很多,这种多次出现的描写并不是巧合,而是作者的暗示,结合镇关西的屠猪身份,和具体故事情节,作者明显就是在暗示大明王朝的三次政权更替。
情节中不着痕迹提到的燕王,就是永乐皇帝朱棣,鲁智深和镇关西的对峙,就像是朱棣对朱允炆所发动的靖难之役,这次事件之后,建文皇帝朱允炆失踪,朱棣开创永乐王朝,只要对应《水浒传》和明朝事件的具体关系,这样的暗示就很容易解读。
火烧史家庄的暗示![](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9c1d55a7032930b45a26a7950945a4a.png)
另外在《水浒传》中,还有一件大事,也能展示出明朝时期政权争夺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史进火烧史家庄。
史进在《水浒传》中是一个爱好武功又擅长舞枪弄棒之人,所以为人豪爽并且仗义疏财,他在《水浒传》中似乎没有什么重要的故事情节,唯一能被他人提及的就是火烧史家庄了,自从父亲史太公去世后,史进就是庄园的主人。
也结交了不少豪杰,包括结交少华山,但这是在朱武,杨春,陈达之后,而在此之前,人三人曾道华阴县借粮,得罪了当地官府,史进为了保护他们,就将三人留在了自家庄上,但这件事情最终被一个猎户告发,官府很快带人包围了史家庄。
史进义气深重,始终没有选择交出三人,甚至还联合起来,将这些官兵全都杀死,然后烧了自家庄院,到了少华山落草为寇,从这里,很多人看到的都是史进的兄弟义气和魄力,但作者在这次事件中的隐喻和讽刺却很少有人发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04f67cb6ee1a0acfad27019dd5e8eb4.png)
史进火烧史家庄,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消耗,这就恰巧对应了大明王朝时期的朱家内斗,众所周知,朱元璋那皇帝位置本应该传给自己的长子朱标,后来朱标在一次对外巡查之中感染风寒去世,朱元璋对此事伤心欲绝。
按照这种情况,皇太子去世了,但应其他儿子之中再选一位贤能之人来继承皇位,就算按照自古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也应该顺次延续,选择燕王朱棣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这应该是大明王朝的最好结局,但朱元璋并没有这么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c4dde7f1bdee925619c6e9a67cee4bb.png)
或许是对朱标的愧疚,朱元璋竟然爱屋及乌,选择了他的孙子朱允炆,而这位宝贝孙子似乎非常忌惮自己的叔叔们,刚登上皇位就不顾大臣劝阻开始大范围削藩,从又小又偏远的藩王开始,一个一个剥夺他们的兵权甚至住宅。
其中不乏有藩王不堪受辱而选择自杀者,看似是削藩,但其实也是一种逼迫,更是朱家的一种内耗,而这一段历史,又正好和史进火烧史家庄的桥段一致,史进原本也不想造反走上梁山,但如今官兵已经围了自己家门,如果不造反自己就得死。
他的处境就和当年的朱棣完全一致,当时的朱棣已经被自己的亲侄子逼迫到住在猪圈里装疯卖傻,稍有不慎自己也是死亡地结局,所以朱棣在逼不得已之下才选择起兵造反,发动靖难之役,这场战争不仅是明朝的改朝换代之战,也是对朱家的自我消耗重要战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b594e8ee11ab55bf2fabc25c1da1fbb.png)
而在故事的呈现之中,史进的经历和幼年时期的朱棣再次不谋而合,他从小好勇斗狠,不务正业,不喜欢务农,就像最初幼年时期的朱棣喜欢四处打仗征战,对练武情有独钟一样,而父亲史太公对他十分欣赏,就像当年朱元璋看好朱棣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史太公竟然请匠人给史进纹身,图案乃是九纹龙,在古代,龙就是皇帝的代表,象征着九五之尊的身份,所以在皇帝的龙袍上一般都会有8条龙,而剩下的最后一条龙就是自己,如今史进的九纹龙形象正好与朱棣真龙天子的身份相对应。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ffc2b75fc7ec899daf6ae8d8d7b4608.png)
从这里看,作者的描述几乎相当于明示了,而明朝政权的最后一次变动,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带来的没落,不仅是史进的悲剧,甚至是整个梁山好汉集团的悲剧,似乎都是在暗示大明王朝的悲剧走向。
从最开始的建立到兴盛,再到接下来宋江成为实际掌权人之后所出现的招安想法,最终导致这个替天行道的大集团走向了没落,大明王朝也是如此,朱祁镇当上朝廷明王朝就走向了没落,明朝就走向了衰落,土木堡一战最终让这个大王朝也无力回天。
所以小说所描写的从来不是简单的故事,朝代的反映,更多的是对作者所生活朝代的真实反映和讽刺,因为当时的社会因素,所以很多事情只能隐藏在故事情节之中,等待后人去发现。
参考文献
[1]施耐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J].作文新天地,2015,(04):34-35.
[2]王溥.浅谈施耐庵匠心独运的“三”之艺术——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例[J].课外语文,2015,(16):36.
[3]肖善伟,芦叶.且看拳打镇关西的运笔[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8,(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