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三国史料互相印证:魏延不是反贼,蜀汉四相中就有三个奸臣?

一曲离歌断人肠 2025-02-20 08:11:59

关于魏延到底有没有反叛这件事,在三国的史料记载当中是说法不一的。就拿陈寿写的《三国志》来说吧,里面提到魏延呢,虽说算不上有罪,但确实是存在过错的。而鱼豢所著的《魏略》呢,观点又不一样了,它认为魏延那可完全是无辜的。这两本史料摆在这里,相互对照着看呢,我们好像就能够从中琢磨出这样一个结论哦。那就是,魏延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是必定会被那些文官们判定为反贼的。为啥这么说呢?您想啊,如果魏延不是反贼的话,那蜀汉四相里面可就有三个人得被看作是陷害忠良的奸臣啦。因为要是魏延是无辜的,那就意味着这几位为了去争夺军权,故意在诸葛亮选定了魏延作为接班人之后,进谗言去害他,这性质可就严重咯。

熟悉三国史料的人应该都晓得,在蜀汉政权中有被称作“蜀汉四相”的四位重要人物。首先就是诸葛亮啦,他可是有着明确的丞相之名的,在蜀汉的诸多事务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接着呢,还有蒋琬和费祎。这两位虽说没有丞相之名,但是他们拥有的权力可着实不小呢。蒋琬担任过开府、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等重要职位,费祎同样也是如此,他们在实际职权方面,行使着类似于丞相的大权。最后一位是董允,他一开始是原黄门侍郎,后来担任侍中,还曾以侍中身份守尚书令,并且是大将军费祎的副贰呢,在蜀汉的政治舞台上也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这四位合起来,就被人们称为“蜀汉四相”啦。

诸葛亮那可是千古名相,就像诗句说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他对刘备、刘禅那可真是忠心耿耿,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不过呢,其他三位在魏延和杨仪发生争斗这件事当中的表现,让人感觉好像有点类似演义小说里面所刻画的潘仁美和庞籍那样(这里得说明一下哦,在正史当中,潘仁美、庞籍可都是忠臣呢,和演义里的形象不太一样)。

《三国志》针对魏延和杨仪之间的这场争斗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其大意是说,魏延内心真正的想法并不是要向北投降曹魏,反而是想要往南返回蜀汉,而他这样做的目的呢,仅仅是想要除掉杨仪等人罢了。要知道啊,平日里魏延和诸多将领向来就相处不太融洽,关系不和,他心里还暗暗盼望着当时的舆论能够倾向于他,认为他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取代诸葛亮来执掌大权呢。魏延的本意其实就是如此,所以说,他并非是要背叛蜀汉。

据《三国志》所记载的内容来看,蜀汉军权最后由魏延接掌这件事呢,那可不单单是诸葛亮个人的意思哦,在当时那个情形下,其实可以说是众望所归的呢。而这其中,杨仪倒像是一个意外出现的变数啦。这情况呢,就好比在更早一些时候,大家都普遍认为张飞应当出任汉中太守的,可没成想最后魏延却成了那个意外的变数,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呢。

刘备所展现出的帝王心术常常让众人感觉摸不着头脑,很是费解。而诸葛亮在临终之前所做的一些安排,似乎也显得不太合乎常理。当时诸葛亮病情已经十分严重,处于困厄之态,他秘密地和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一同商议在自己去世之后军队退兵的调度安排。他下令让魏延负责断后,姜维则排在魏延之后。并且还特别交代,如果魏延不服从这一命令的话,那么大军就直接自行开拔出发。

诸葛亮究竟是不是如此安排的,这事儿恐怕只有杨仪和费祎心里清楚啦。要知道,杨仪和费祎呢,他们可是站在魏延的对立面的。这么一来,他们所给出的相关证言吧,说可信吧,也不是那么完全能让人信服;说不可信呢,好像也不能就直接给否定了,总之就是让人觉得有些模棱两可呢。

在考据史实的时候,是很讲究“孤证不立”这个原则的哦。就拿杨仪和费祎对于某件事的说法来说吧,仅仅是他们的一面之词呢,在公信力方面其实是有所欠缺的。那这时候我们不妨来看看《魏略》里对这件事是怎么记载的。《魏略》中提到,诸葛亮生病的时候,对魏延等人讲:“在我去世之后,你们只要谨慎地坚守就行啦,千万要慎重,可不要再主动出击啦。”并且还让魏延代行自己的职责,同时秘密地护送自己的灵柩离开。魏延呢,就依照吩咐把灵柩给藏匿起来了,一直走到褒口这个地方,才开始发丧。而诸葛亮手下的长史杨仪,向来就和魏延关系不太和睦。他看到魏延代行军事大权,心里就害怕会被魏延给害了,于是就对外宣扬说魏延想要率领众人向北去归附敌方呢。接着呢,杨仪就率领自己的部众去攻打魏延。可实际上魏延本来就没有这样的心思,结果魏延的军队都没有迎战就撤走了,最后魏延还被杨仪他们追上并且给杀掉了。

您瞧,要是魏延接了诸葛亮的班,那他肯定会一门心思地和曹魏拼个你死我活,非要决战到底不可呢。可这情况,那些文官集团心里是不乐意看到的。您知道吗,在历朝历代都有这么个现象,往往文官大多倾向于主张投降,而武将呢,基本都是坚决主战的,这在三国时期体现得那叫一个明显。就好比当初曹操挥兵南下直逼东吴的时候,东吴的那些文官,一个个都吵着要投降呢,可周瑜、鲁肃、程普、黄盖这些武将呢,态度特别坚决,就是要和曹操干一场,坚决主战,一点都不含糊。

在三国时期的正史记载里,鲁肃在江东这边一直是走武职路线的哦。就拿赤壁之战那个时候来说吧,他担任的是赞军校尉这个职务呢。而在赤壁之战结束之后,鲁肃的官职又得到了提升,先是升任为奋武校尉,后来又当上了横江将军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周瑜因病去世之后,鲁肃就接手接管了东吴的军权啦。

在当时的局势下,鲁肃可是一位坚定的主战派。他积极主张应对各种战事,有着鲜明的主战态度。而在蜀汉这边呢,有费祎和蒋琬这两位重要人物,一个担任着大司马的职位,另一个则是大将军。可说来也怪,他们俩原本压根就没有过什么带兵打仗的实际经验。而且呢,这两人似乎就只想着能稳稳地握住手中的大权,然后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就行啦,对于打仗这件事儿啊,那是一点儿兴趣都没有。就像史书中记载的那样:“从蒋琬到费祎,虽说他们人有时候在外面,但不管是奖赏庆功,还是动用刑罚之类的事情,都要远远地先向朝廷请示、决断之后,才会去施行呢,可见他们是多么看重并依赖这种权力运作的方式。每次姜维想要大规模地兴兵发动战事的时候,费祎往往都会去加以限制、不答应他,给姜维调配的兵力最多也不超过一万人呢。”通过这些事儿,也能明显看出费祎和蒋琬对于打仗这件事的态度啦。

当哦,丞相长史可不止杨仪一个人呢,并且他的军职是抚军将军,关键是他还没有任何爵位,就是所谓的白身呐。最后说说费祎,他那时是中护军,还兼任司马一职,同样也是没有爵位的白身状态。这么一对比,就能清楚地看出在诸葛亮病逝之际,费祎和蒋琬在身份地位及威望方面和魏延的差距了。

话说诸葛亮病逝之后,魏延也被杀了,而蒋琬和费祎这两人的仕途啊,那可就跟坐火箭似的,蹭蹭往上升呢。先说说蒋琬吧,他先是升任了尚书令,还兼任行都护,被授予假节的权力,接着又领了益州刺史的官职。这还没完,之后又迁为大将军,并且负责录尚书事,好家伙,这一连串的晋升啊。而且呢,他还获得了“安阳亭侯”的爵位,有了这爵位,别人就可以尊称他为“君侯”或者“侯爷”啦,要是他去世了,那都能用“薨”这个字来表述呢,这在当时可是很高的待遇。再看看费祎,在诸葛亮病逝之后,他才就任后军师的职位,要知道这后军师肯定是比前军师的地位要低一些的哦。不过呢,没过多久,也就是“顷之”的工夫,他就代替蒋琬担任尚书令了。然后呢,他从汉中回到涪地,接着又升迁为大将军,同样也负责录尚书事。不仅如此,费祎还能开府治事呢,并且被封了成乡侯的爵位,这爵位可就和诸葛亮的持平啦,也是相当厉害呢。

有这么个情况,那位身为大将军并且还录尚书事的人,居然听信了“望气者”所说的话,然后就和皇帝分开在不同的城池居住了。不仅如此呢,他还摆出了丞相的架势,以丞相自居哦。大家想想,这一系列的举动,是不是有点像那句“代汉者当涂高”所描述的那种感觉?

各位读者想必都清楚,在诸葛亮离世之后呢,刘禅就把丞相这个职位给取消掉了。这时候费祎,他居然以丞相的身份自居,这本来就不太合适呢。而且,他还和那些妄言天命易数的人有所来往,要知道,这样的行为可是很容易给别人留下把柄、遭人非议的。可以想象,如果费祎心里不是有着十足的底气,他肯定是不敢这么明目张胆地去做这些事儿的。

在魏延和杨仪发生激烈争斗的这件事情当中啊,费祎和蒋琬的立场那可是相当明确的,他们自始至终都坚定地站在了杨仪这边。然而呢,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魏延被成功除掉之后,他们对待杨仪的态度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怎么个转变法呢?他们把杨仪给高高地“挂”起来了,就好比是把一件暂时用不上的东西搁置在一旁似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杨仪到了之后呢,虽然被授予了中军师这个职位,可实际上啊,他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际的统领事务可做,整天也就是无所事事,过得比较清闲自在罢了,就像“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描述的那样。

有个典故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在蜀汉后期的一些人物身上也有所体现。就说杨仪吧,他一直想着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呢。可结果呢,他设计弄死了魏延,满心以为这下自己能如愿以偿了,然而却事与愿违,压根就没当上那个接班人。这一下可让他大失所望,心里那股子憋屈劲儿就别提了,整个人变得十分狂暴。人一旦情绪失控,做事就容易出错,他呢,就接二连三地犯下了一连串的错误。而费祎和蒋琬呢,眼睛可亮着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这些把柄,最后杨仪就落得个被他们弄死的下场,也真是够可悲的。

话说在刘备当政时期,杨仪担任尚书一职,而那时的蒋琬呢,仅仅是个尚书郎罢了,地位相对要低一些。后来,他们二人都成为了诸葛亮丞相麾下的丞相参军长史。不过呢,这杨仪在日常做事方面承担的工作更多,而且从资历来讲也更老一些。可没想到的是,随着时间推移,蒋琬的职位渐渐超过了杨仪,爬到了他的上头。这一下,杨仪心里可就不平衡啦,于是便大发牢骚,满腹的怨气啊。但他没料到的是,自己这么一闹,就掉进别人设好的圈套里了。当时的人们都害怕杨仪说话没个节制,口无遮拦的,所以都不敢去附和他,也不敢去招惹他,只有后军师费祎前往去慰问安抚他。结果呢,杨仪对着费祎又是一通抱怨,说了好多怨恨不满的话,前前后后讲了不少。而费祎呢,转身就把杨仪说的这些话秘密地上表奏报了出去。就这样,到了蜀汉建兴十三年的时候,杨仪就被罢黜了官职,贬为平民,还被流放到了汉嘉郡。杨仪到了流放的地方后,心里还是愤愤不平,又再次上书进行诽谤,言辞那是相当激烈、尖刻。这一下可就惹了大祸了,朝廷于是下令让汉嘉郡的官员把杨仪给抓了起来。最后,杨仪走投无路,选择了自杀,只留下他的妻子儿女回到了蜀地。

杨仪对着费祎发牢骚的时候,那可是在密室之中说的话,这种情况下,就只有天知道、地知道、费祎知道以及杨仪自己知道了,外人是全然不知晓的。而费祎后来秘密去向上告发这件事呢,他在这个过程中那可就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啦。毕竟呢,蒋琬那边也根本不会给杨仪提供申辩的机会,所以费祎的告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毫无阻碍,想说啥都行了。

在蜀汉时期,杨仪和魏延之间究竟谁才是被视作反贼的那一方呢?费祎作为当时这一事件的亲身经历者,同时也处在杨仪和魏延之间起着某种中间协调作用的人,他心里其实是非常清楚的。而当时站在杨仪这边,并且最终致使魏延陷入绝境的,可不只杨仪一人,还有被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夸赞为“志虑忠纯”的那些贤良诚实之臣,也就是董允和蒋琬呢。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魏延和杨仪各自都上表称对方是叛逆之人,就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双方相互指责对方谋反的紧急文书就像雪片一样纷纷送到了朝廷。后主刘禅看到这种情况后,就去询问侍中董允以及留府长史蒋琬的看法。结果呢,蒋琬和董允这两人都一致表态,他们担保杨仪,而对魏延则是持怀疑的态度。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所有的文官都众口一词,一致认定魏延是叛逆之人,并且还言辞凿凿、信誓旦旦地去保举杨仪。可谁能想到呢,杨仪后来亲口说出的一番心里话,那可真是结结实实地给了这些文官们一记响亮的耳光。杨仪是这么说的:“在之前丞相刚刚去世的时候啊,如果我当时率领军队去投靠魏国那边,我现在的处境又怎么会落魄到这般田地呢!现在每每想起这件事,真是让人追悔莫及,可后悔也已经来不及喽。”

在蜀汉时期,有被称为“蜀汉三相”力保过的杨仪。这人呢,后来居然口出大逆不道的话,而且是越说越没边儿,那架势,要是没人让他住嘴,说不定还能曝出些更加惊世骇俗的秘密来。结果呢,还真就有人让他彻底闭上了嘴,再也说不出话来了。说起来也挺有意思,这个杨仪啊,以前见到魏延拿着小刀子,就吓得又是流鼻涕又是掉眼泪的,十足的胆小鬼一个。可谁能想到呢,到了最后,居然传出他有胆量自杀了,这事儿还真是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杨仪选择了自杀这条路,这么一来呢,倒是保住了他的妻子儿女,没让他们遭受被诛灭的厄运,同时也算是维护了蜀汉三相的颜面。不过呢,在杨仪谋反的真实情况暴露出来以后,魏延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平反。就这样,这件事儿就变成了蜀汉那边没人敢去提及的一桩陈年旧案啦。要是的话,就会察觉到一个情况,那就是魏延压根儿就没有谋反。您想啊,魏延向来是那种“善养士卒,勇猛过人”的将领呢,当时他还占据着有利的地形,而且带领的可是精锐部队。可结果呢,面对书生杨仪,他居然打不过。更奇怪的是,那些平日里他一直善待的士卒,在这时候居然一下子就全都一哄而散了,这情形怎么看都不符合一个谋反者该有的样子。

大家来看看这些情况,真的是很不合常理呢。那这里面其实只有一种解释说得通哦,就是魏延压根就没打算真的去打仗。要知道在三国那个时期,普通的士卒们可不会去管到底谁有理谁没理的事儿呢。他们就是听主将的吩咐,主将让他们去攻打谁,他们就去打谁喽。反正不管是打谁,对他们来说,都是为了能有口饭吃,还能领到赏赐罢了。那这次这些士卒们最后都散去了,这肯定是接到了魏延下达的命令,不然怎么会这样呢。

通过对两本史料进行相互印证之后,我们差不多能够把当时的大致场景给还原出来呢。当时诸葛亮把军权交到了魏延的手中,要知道魏延在官爵方面可是最高的。可这么一来呢,那些地位相对比较低的文官集团心里就特别不痛快了。为啥呢?因为这些文官大多只看重权力,对打仗这事儿并不热衷。在这文官集团里头,有个杨仪,他向来就和魏延有仇怨。于是呢,杨仪就被其他文官们给推出来当了那个出头的人啦。就这样,杨仪和魏延这两人,本就势不两立,现在更是如同相争的鹬蚌一般。而最终的结果呢,就是文官集团来了一招卞庄刺虎,可谓是一举两得。一方面成功地把主战派的首领魏延给除掉了,另一方面呢,也让一直作为诸葛亮大秘的杨仪失去了军心。如此一来,军政大权就落到了蒋琬、费祎、董允他们几个人的手里啦。至于姜维呢,就只能在一旁站着啦,没什么太大的话语权咯。不过这么一来,蜀汉倒是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大家也都能安安稳稳地当个“太平宰相”啦,不用再为一些纷争而烦恼咯。

当然啦,要说“蜀汉四相”里有三个人是奸臣,这确实不太公平。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这三个人其实并没有怎么去欺负刘禅呢,更不存在那种想要取代汉朝自己当皇帝的情况哦。他们,主要就是不想让蜀汉的军政大权落到魏延这个鹰派人物的手里罢了。这就好比《宰相刘罗锅》那首主题歌唱的那样:“什么是功呢?什么又是名?什么算是奸?什么才叫忠呢?”这里面的界限有时候还真不太好分得那么清楚呢。

天地之间啊,原本就不存在那么一杆能绝对衡量公平的秤呐,咱们普通老百姓呢,也没办法去充当那个定盘星。就说魏延这人吧,他到底算不算是反贼呢?还有蜀汉的那四位丞相,是不是真如有些说法里讲的,其中有三个是奸臣呢?光靠着去看一本史料的记载,那是没办法得出确切答案的哟。所以呢,到最后还是得向各位读者朋友们请教请教啦。在诸葛亮离世之后所引发的这场权力纷争里头,到底谁才是那个被认为有反骨的人,而谁又是那个受了委屈、被冤枉的冤大头呢?要是魏延真的是被冤枉的,那么在这起冤案当中,那些向来被称作是君子、被视为忠臣的蜀汉三相,他们又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这可都得好好琢磨琢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