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城市“施工图”印发:让生态痛点转化为生活亮点

中国城市报 2025-01-27 21:49:37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生态宜居品质。图为成都市青龙湖湿地公园环境优美宜人。

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实现“双碳”目标、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

近日,生态环境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我国城市发展勾勒出了一幅绿色、宜居、智慧的新蓝图。

美丽城市是什么样的?如何建设?

因需立标启新程

“城市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社会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区域,也是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强度大、污染排放集中、生态环境问题集中的区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与难点。”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万军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积极推进美丽城市建设实践,取得丰富的经验。

2013年,浙江省杭州市制定实施《“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2013—2020年)》,建设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美丽杭州。

广东省深圳市落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区要求,制定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典范规划纲要,以“六个标杆一个窗口”,建设现代化美丽深圳。

此外,福建厦门、浙江宁波、山东烟台、海南三亚、四川成都等一批城市,制定了各具特色的美丽城市规划,完善实施机制,全面推进美丽城市建设,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成功模式。

虽然各地成绩亮眼,但万军坦言,城市生态环境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他给出一组数据:目前,我国仍有1/4的城市空气质量尚未达标,PM2.5浓度距离25微克/立方米的美丽中国建设要求还有差距。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还未完成,县级城市黑臭水体仍在持续攻坚。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2023年全国城市污水收集率刚刚达到73%,绿色建筑面积占总面积比例不到1/5。

有预测称,到2035年,我国将有超过10亿人口生活在城市,全国国土开发强度将控制在4.8%以内。

“城市发展绿色转型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城市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不足,城市居民对优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健康安全等方面需求日益增长,城市治理能力亟待增强。”万军说。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方案》重点在于解决城市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推进各地以城市为载体探索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路径,支撑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实现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管理,让人民群众在美丽家园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在主要目标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区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宜居更加凸显、治理效能有效提升,推动50个左右美丽城市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示范标杆。

到2035年,城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形成智慧高效、多元共治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美丽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

多措并举破痛点

美丽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治理等方方面面。

《实施方案》中的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是实现美丽城市建设目标的关键密钥。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城市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区域。”万军说。

可以期待的是,未来城市里,能源结构清洁高效,产业发展绿色低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交通出行便捷环保,资源利用节约适度,低碳生活蔚然成风。

为实现上述目标,《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包括加快城市交通运输与能源体系融合发展,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积极推广使用绿色环保广告材料等。

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上,推动城市移动源结构优化和高效监管,推进扬尘精细化管控。源头解决餐饮油烟及恶臭异味扰民问题。规范室外照明设施建设管理。持续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建筑垃圾治理体系,加强各环节规范管理。

此外,为提升城市生态宜居品质,统筹推进生态廊道、通风廊道、城市绿道、景观廊道及基础设施一体布局,利用街头、社区小微空间等见缝插绿,成为重要举措。

城市不仅要有高楼大厦,也要有鸟语花香。《实施方案》提出,大力推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相关标准,支持建设一批生物多样性开放地、体验地。

噪声污染也是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实施方案》,未来将持续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智能应用噪声地图,全面推动宁静小区建设。

在提升城市环境健康安全保障能力方面,《实施方案》要求,优化城市备用水源地布局。提高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监管覆盖率。以一次性塑料制品为重点,加强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

规划先行绘蓝图

我国城市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规模各异,美丽城市建设要因地制宜。

《实施方案》强调,鼓励城市改革创新,先行探索,发挥在破解生态环境治理难题、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增进民生环境福祉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出根据区域特色、发展阶段、城市规模,结合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基础,在东、中、西、东北部等地区分类选取5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纳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予以重点支持。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研究室主任阳平坚表示,开展先行区建设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自下而上,有条件且有意愿开展先行区建设的城市,可自行依照《实施方案》推进;二是自上而下,城市完成建设工作后,需上报至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再由生态环境部统筹,择优推荐。

“杭州、深圳、厦门等美丽城市建设的经验表明,制定高规格的美丽城市建设规划,建立完善推进机制,一张蓝图干到底,是建设美丽城市的有效途径。”万军说。

因此,《实施方案》制定了美丽城市建设的参考指标体系,鼓励各地依据参考指标体系,根据本地区情况细化、优化美丽城市建设要求,制定实施方案、规划或者行动计划,明确建设目标、重点任务、改革举措和重大工程,将美丽城市建设要求与任务落实落细,持续推进。

“要调动各方面共建共享美丽城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生态环境部综合司有关负责同志表示,要引导建设各类美丽细胞。持续推动低碳、宜居、清洁、宁静、和谐的生态社区建设。鼓励引导各类园区、厂矿企业、学校、街道、庭院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绿色、清洁、零碳引领行动。

■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文图

0 阅读:0

中国城市报

简介:《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用专业视角发掘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