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为什么钱都被外国药企赚走了?

云瓴傅 2024-11-05 06:52:34

▲2015年12月10日,中国学者屠呦呦因提炼出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但让人痛心的是,我国并没有青蒿素专利,而且全世界每年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销售额多达15亿美元,中国产的青蒿素占有率不到1%。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拯救了全球上百万人的生命,而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

但让人痛心的是,我们国家并没有青蒿素专利,加上我国企业研发能力不足,以至于围绕青蒿素获得的商业利益,绝大多数被外国药企赚走了。

据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每年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销售额多达15亿美元,但中国产的青蒿素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不到1%。

专利保护不够和科研能力不足,只是中国中医药传承创新所面临问题的冰山一角,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药的科研投入不足;高质量产品研发不足,如中国产青蒿素市场占有率不到全球的1%;中药材造假严重,如有商贩用二十元一公斤的染色扁豆冒充八百多元一公斤的酸枣仁卖给消费者…

01

产业发展之痛:中药材惊人造假,中国产的青蒿素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不到1%

中药材质量问题、高质量产品研发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中药材质量堪忧,造假严重。近年来,我国中药材质量不断下降,甚至出现了“中医将亡于中药”的说法。

根据药智网发布的《2023年中药材质量不合格数据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各地药监部门发布公告数据统计,抽检药品不合格数量为799批次,其中中药材抽验不合格数量为551批次,占比69%。

▲有商贩用二十元一公斤的染色扁豆(左),冒充八百多元一公斤的酸枣仁(右),两者差异很难分辨。有商家已经在电商平台销售了30多万件假酸枣仁。图片来源:新京报,韩福涛 摄

2023年年底,《新京报》记者在四大药都之一的安徽亳州暗访发现,中药材领域的造假情况让人瞠目结舌。有商贩用二十元一公斤的染色扁豆,冒充八百多元一公斤的酸枣仁,大多供应给电商,在某知名电商平台,在酸枣仁畅销榜里排名第一的网店,酸枣仁销售量已超过30万件,其发货地正是安徽亳州。还有商贩从药厂回收已无药效的药渣,通过烘干或二次加工包装成正品药材销售,真假难辨,然后卖给不明真相的消费者。

其次,我国的高质量产品研发不足,欧美国家已在多个中药高质量研发领域取得突破。

例如,耶鲁大学药理学系与企业合作开发的中药经典方剂黄芩汤抗癌新药,目前已由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管理局(FDA)批准,正在开展该复方制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II期临床试验。瑞士罗氏制药生产的达菲,由中药八角茴香所含的化学成分莽草酸半合成所得,该公司80%以上的莽草酸从中国进口,最后生产的达菲价格比莽草酸提升了超过 1100倍之多。

▲瑞士罗氏制药生产的达菲,由中药八角茴香所含的化学成分莽草酸半合成所得,该公司80%以上的莽草酸从中国进口,最后生产的达菲价格比莽草酸提升了超过 1100倍之多。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第三是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我们国家连青蒿素专利都没有。

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主要是基于现代西方知识产权理念构建,对于具有独特理论体系、丰富实践经验和文化内涵的中医药而言,在适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中药复方通常由多味药材组成,其成分复杂且相互作用关系微妙,按照传统的专利法要求,难以清晰界定其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导致部分中药成果难以获得有效的专利保护。

一个让人痛心疾首的例子是,虽然中国学者屠呦呦教授提炼出了青蒿素,但我国并没有青蒿素专利。因为我国首部保护知识产权的《专利法》于 1984 年才出台,而青蒿素在 1971 年就被屠呦呦团队成功提取。据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每年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销售额多达15亿美元,但中国产的青蒿素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不到1%。

再比如,中药炮制是我国独有的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传统方法与技术,可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且方便存储。津村制药等日本企业在深圳开办了一家涉足中药饮片的药业公司,高薪聘请从中国药企退休的老药工担当技术指导,使炮制技术等中医药原创炮制技术流失风险加剧。

现在,我国已经加强了对中医药专利的保护。2024年5月,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2024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推进计划》,其中提出推进《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立法进程,同时还要求开展中医药传统知识项目收集整理和中医药传统知识申报项目筛选评价。条例规定,境外组织、个人及其设立或者实际控制的机构获取和利用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以及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向境外提供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相应登记或者审查,并提交利益分享方案,由受理申请的部门依法办理。

02

人才培养之痛:从独立行医到在国内成名需要25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指出,中医药培养模式有三大不足:一是学术传承模式规模有限,二是人才培养周期较长,三是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图片来源:新京报,李木易 摄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表示,中医药目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三方面的不足。

一是学术传承模式规模有限,师承教育以跟师临诊、口传心授为主要途径,作为指导老师的名老中医普遍高龄且精力有限,这会导致师承教育的教学规模较小、带教数量较少等情况,规模难以满足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需求和群众医疗需求。另一方面,现代中医院校的教育虽然能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但在临床实践环节存在不足,导致学生临床上手困难。

二是人才培养周期较长。有学者研究显示,在中医药领域,从独立行医到在当地成名的时间平均为12.33年,从独立行医到在省内成名的时间平均为18.44年,从独立行医到在国内成名的时间平均为24.63年,一名中医药人才成长为高层次领军人才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

三是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当前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仍以政策激励、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不足。现阶段并未从长期发展、科研扶持、精神激励等方面给予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充分认可与支持,无法为高层次人才的传承创新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此外,刘清泉还提到另一个重要问题——基层中医药人才的流失。据他观察,我国目前仅有个别院校可以培养三年制的临床中医学生,这从生源上导致了乡、村两级没有合适的中医药人才可招聘。而现在较为普遍的本科毕业生、硕博毕业生,基本不会选择去乡、村两级当医生。

03

科研投入之痛:中医药不到西医药的五分之一

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广大中医药人的努力,我国的中医药研究已经取得很多突破。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从东晋医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找到灵感,发现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张亭栋从砒霜中发现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的三氧化二砷,挽救了上千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这些都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的典范。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中医药和西医药的投入资助比例悬殊,前者不到后者的五分之一。图片来源:新华社

但相较于西医药,中医药科研项目获得的资金投入依然很少。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信息,2013—2022年,中医药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共计14567项,仅占医学科学部资助项目总数的14.53%,中医药和西医药的投入资助比例悬殊,前者不到后者的五分之一。

而反观国外的科研机构,对中医药科研的投入却在加大。

2021年,《自然》杂志发布的世界最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中,“中医的经络系统是否科学依据”也位列其中,已经成为全球医学与健康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焦点。

针灸也成为外国机构和企业研究和投资的热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围绕针灸研究,提出了一项“SPARC (Stimulating Peripheral Activity to Relieve Conditions) 研究计划”,准备投资2.38亿美元用于研发外周神经刺激的装备,而制药企业、风投公司参与该计划的研究经费更是高达20亿美元。

▲美国制药企业、风投公司投入针灸研究的经费高达20亿美元。图为2011年,美国驻阿富汗的海军陆战队员接受医生的针灸治疗。图片来源:南华早报

04

理论研究之痛:特别重大的理论创新不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的研究团队曾撰文指出,我国目前的中医理论研究,创新的整体水平不高,多是用现代技术方法证明和认识中医理论的有效性和内涵,但特别重大的理论创新不多,而且以《黄帝内经》为基础的中医理论体系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突破。

循证中医药学是目前中医药界提得较多的一个理论研究方向。但《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张伯礼等专家的观点指出,目前循证中医药学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证据基础薄弱。其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需求,而且中医药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存在脱节,两者不能形成互补的证据链条。

第二,证据产出困难。一方面,医生临床诊疗任务繁重,参加临床试验的精力和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患者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依从性不高,影响数据真实性;此外,许多疾病需要常规使用西药,因而评价中药疗效需要更大的样本、更复杂的试验设计,增加了研究难度。

第三,研究力量分散。各个循证医学中心力量参差不齐,在临床研究和方法学研究方面力量还很薄弱。

事实上,中医药的基础理论依然有许多可以创新的地方。国际社会已经开始重视中医药原创理论研究,并结合临床实践开发原研药物。

▲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提出的治疗艾滋病的新方法鸡尾酒疗法,其设计理念就是源于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的启发。图片来源:中新社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曾提出治疗艾滋病的新方法——鸡尾酒疗法,轰动全世界。何大一采用三个单体化合物针对艾滋病病毒复制的三个主要环节进行设计,结果表明其疗效显著优于使用其中任何一个单一化合物。何大一表示,他创造“鸡尾酒疗法”的设计理念就是源于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的启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指出,基于中医“证候辨识”的病证结合诊疗理论、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经络理论等,是中医药诊疗疾病的原创理论核心,也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最重要关键支柱,有其内在科学原理,若能深入挖掘和创新,将催生现代中医“病证结合诊疗学”新学科诞生。但目前我国对于基于证候的诊疗学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05

中医药数字化之痛:尚未建立有效的临床实践模式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全球的生产和医疗模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家相关政策也在拥抱这些变化。2024年7月1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希望释放中医药数据价值,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的中医药院校,以及部分理工院校、综合性大学都在推进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结合相关的研究,并取得很大进展。

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搭建的“心医云”大数据平台,集合了临床电子病历、科研数据利用、慢病管理、医患随访多种功能,目前已有以冠心病为主要病种的心血管病患者15024例,超23000诊次数据,已在逾70家全国各级医院进行推广应用。

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在全国名中医黄煌教授的学术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开发了“黄煌经方AI工作室”,已在深圳平乐中医健康集团揭牌,该模型将人工智能运用到中医经方经验传承,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解决中医医术传承、教学和问诊等难题,让基层医生也能像名老中医那样开出“良方”,成为中医“师带徒”传承模式的有益补充。

▲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开发的“黄煌经方AI工作室”,已在深圳平乐中医健康集团揭牌,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解决中医医术传承、教学和问诊等难题。图为揭牌仪式当天,市民在活动现场感受中医魅力。图片来源:坪山发布

但中医药数字化进程仍然大幅落后于其他行业。一方面,部分中医从业者对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将现代科技融入中医临床实践的有效模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比如在利用现代影像学技术辅助中医诊断方面,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且被广泛认可的应用方法。

2024年是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迎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和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五周年。五年来,中医药产业顺势而为,走出了一条新时代中医药现代化之路,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

探索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已成为业界关注焦点。有鉴于此,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领域数字科技公司中康科技将于12月14日-15日在河北雄安举办“中医药传承创新前瞻论坛”,汇聚中医药领域的资深科学家、专家、企业家、投资家等,围绕中医药研发如何创新、中医药临床疗效如何持续改善、中药材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AI+中医将会带来何种变革、中医药产业“两头热、中间冷”的症结如何破局等有关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中医药传承创新前瞻论坛”举办同期,“健康中国创新传播及产业发展”活动周也将于12月13日在雄安新区启动,并同步举行第二届中医药产业生态论坛、第五届健康中国创新传播大会暨第十届中国健康品牌大会等活动。届时,多位行业专家将围绕健康中国战略,探讨健康传播新理念、新实践,中医药产业生态发展等关键问题。

首次议程官宣!中医药产业生态论坛,中国雄安,12月14-17日(点击链接了解会议详情)

参考文献:

[1]刘良, 潘胡丹. (2024). 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及发展举措. 中国科学基金, 33(3), 406-411.

[2]薛晓娟, 刘彩, 王益民, 孙晓波, 程翼宇, 胡镜清, 田金洲, 王琦, 张伯礼. ( 2023). 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现状与思考. 中国工程科学, 25(5), 11-20.

[3]武瑛港. (2022).“循证中医药学”研究破局:如何将中医药疗效“讲清楚、说明白”?21世纪经济报道, 1月4日.

[4]蒋若静. (2024). 全国政协委员刘清泉: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北京青年报, 3月9日.

[5]药智网. (2024). 2023年中药材质量不合格数据年度报告.

[6]韩福涛. (2024). 中药材网购乱象调查:扁豆染色冒充酸枣仁,回收药渣当药材. 新京报, 3月15日.

(文中除注明外,数据均来源于中康云瓴)

0 阅读:0

云瓴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