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秋高气爽的十月,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波马地区一派繁忙景象。
为了改善交通条件,当地正在修筑一条连接木扎特河大桥和波马边防站的公路。
谁也没想到,平凡的一天却因挖掘机铲下的几铲土,彻底打破了宁静。
“快看,挖出了好多金光闪闪的东西!”随着一声惊呼,人们纷纷围拢过来。
大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眼前是一片金灿灿的!镶嵌红宝石的金面具、金盖罐,包金剑鞘、金戒指,还有色彩斑斓的丝织锦缎残片......
一件件珍贵文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令人目不暇接。
消息迅速传开,现场顿时乱作一团。人们蜂拥而上,争相抢夺,一片混乱,许多文物被哄抢一空。
当74团领导得知此事后,立即采取应对措施,一方面组织人手控制现场,另一方面火速向伊犁州文物部门报告。
伊犁州文管所所长安英新接到报告后,当即带领几名工作人员星夜兼程,长途跋涉赶赴波马。
到达现场后,安英新所长与74团领导进行了交接,详细了解情况。
通过现场勘查和与目击者交谈,安英新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们随即展开了艰难的文物追缴工作。
安英新和同事们走村入户,苦口婆心地做群众工作,呼吁大家自觉上交文物与此同时,当地公安部门也积极配合,四处寻访流失文物的下落。
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文物部门终于追回了部分国宝。这其中就包括70余件金器、银器、铁器、玛瑙器、玻璃器和丝织品等。
虽然许多珍贵文物的下落仍无从知晓,令人扼腕叹息,但能够追回这些也实属不易。
璀璨国宝:波马古墓的惊世珍品经过证实,这次被偶然发现的古墓是波马古墓。
随着专家开始对波马古墓中文物进行研究,人们发现了一些了不得的东西。在这些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件镶嵌红宝石的金面具。
这件金面具堪称波马古墓的镇馆之宝。它高17厘米,宽16.5厘米,重达245.5克,几乎与真人面部等大。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面具的制作工艺精湛绝伦,集锤鍱、焊接、镶嵌、抛光等多种技艺于一身。
仔细端详这件国宝,你会发现它栩栩如生,宛若墓主人的真容。
方圆的脸庞,宽阔的额头,丰满的下颌,还有那一双镶嵌红宝石的眼睛,透出威严而睿智的神采。络腮胡须由39颗红宝石巧妙镶嵌而成,更显尊贵奢华。
这件金面具不仅是精湛工艺的结晶,更是古代游牧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除了金面具,波马古墓还出土了众多稀世珍宝。
虎柄金杯造型独特,杯身镶嵌红玛瑙,虎头栩栩如生;金盖罐纹饰典雅,罐盖缀有七朵宝相花;金剑鞘和金戒指上镶嵌的红宝石熠熠生辉......
每一件金器,都彰显着主人的尊崇地位和非凡品味。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干燥寒冷的伊犁草原,竟然出土了保存完好的丝织品。
缀金珠绣、云气动物纹锦、“富昌”锦等精美织物,展现了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之风采。
这批国宝的年代,经专家推断应为公元6至7世纪。结合墓葬的规格和随葬品的奢华程度,墓主人很可能是当时游牧部落的首领或王公贵族。
文物保护的艰辛之路波马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为研究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周边地区还分布着大量的古墓群,从秦汉时期直至宋元,跨越了数个朝代。
这些墓葬以土墩墓和石堆墓为主,规模宏大,为探寻游牧民族的兴衰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波马古墓的发现,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和文化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更为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批国宝,见证了草原丝路的辉煌,也揭示了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的历史。
在追寻文物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未解之谜,那就是传说中的镶嵌宝石黄金权杖和直径约20厘米的白瓷盘。
据多人证实,这两件文物确实出土,但至今下落不明。黄金权杖作为权力的象征,若能找到,对研究古代游牧部落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将有重大意义。
今天,镶嵌红宝石金面具等国宝在伊犁州博物馆供万人瞻仰。每一件文物,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古丝绸之路的故事,展现着游牧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它们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波马古城遗址的发现,再次证明了新疆这片土地在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波马古城遗址的故事告诉我们,文物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保护文物,就是在守护我们的根和魂。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守护这片文明的土地,让历史文化遗产世代流传,熠熠生辉。
未来,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和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相信会有更多的惊世发现,为我们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
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认识和理解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文化,在多元中求同存异,在交流中促进理解,在互鉴中实现共同进步。
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让文明之光照亮前行的路。因为守护文物,就是在守护我们共同的未来。
参考资料镶嵌红宝石金面具——波马古墓中的黄金宝藏——天山网,2023年12月19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