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艾滋病恐惧症的恐友在恐艾干预中心学习,由于每一位恐友的经历,性格以及自我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看法不一样,或许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样的不同感觉和理解,也就会造成大家在进行自助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动力和完成目标出现差异化。就算是一对一电话或者面询的恐友都会说,老师,上次听了您的音频,我倍感鼓舞,也很羡慕那位恐友,您看那位恐友说跟着您学习就发生了剧变,我知道我可能有一些改变,但是为什么没有达到他们那种状态呢,他不免表现出有一丝焦躁。相信其他恐友在中心学习的恐友中,可能有时间也会存在这样的感觉。毕竟,没有一位恐友非常热烈的愿意和希望,自己总是带着这样的波动去生活工作,都是恨不得一下自己的心理立马就稳定下来,都是恨不得听到艾滋病三个字,就仿佛这东西离自己很远,和自己没有关系一样。
专家莅临恐艾干预中心指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一所性病艾滋病恐惧症的研究和实体干预机构,成都市恐艾干预中心在针对于恐惧症群体进行研究的时候就发现,刺激源的时间越早,持续时间越久,所需要的矫正时间成本相对也就越长。同时,当将科学方法作为主要脱恐判断的标准,而不是靠自我主观臆断的感觉去尝试脱恐,积极以一颗自然的心态辩证看待脱恐过程,不是认为突然一下子自己就顿悟不再恐艾了,那势必反而还更容易脱恐。如下我们就利用我们在恐艾干预过程中的一些经验给自主学习的恐友提供一定的脱恐参考。
恐友大部分恐得六神无主,甚至通过恐艾干预中心的艾滋病恐惧症严重程度自评量表得到了一个较高的分值,很大程度上都是长期在网络上选择搜索。我们不是说网络上的东西全部是负能量,也不能因为极个别人在网络上制造恐慌贩卖焦虑刺激消费,就全面去否认网络带来的便捷性。但不过对于任何行业,总归为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大家如果并非科班出生,有着相对深刻稳定的构架,是容易因为参照系不同,评估的标准有所差异,研究的类别有所倾向而出现不同的一些看法。就像我们平时去开一个专业的学术会,可能专家们都会因为对艾滋病检测应该选择哪一种更适合而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所以我们一般建议各位选择唯一的一个平台,或者唯一一位值得可信的医生老师去进行咨询,毕竟相对知识体系会更稳定一些。网络毕竟是海纳百川,什么观点都在上面,特别是对于新恐友或者心态性格不稳定的恐友,极其容易造成观点冲突和矛盾。
故而我们建议是第一步将广撒网式的网络搜索变成通过对比选择一个平台进行学习,这种我们可以称之为聚焦,然后第二步一步通过聚焦方式将认知体系搭建稳定以后,这样相对于受到不稳定或负能量冲击更小一些,自己核心的问题也开始逐步暴露,我们就将这些核心或者沉积的老顽固问题和自己唯一选择的那个医生或老师进行深入针对性的沟通,将专业医生和老师稳定的观点观念变成自己的,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升华。最后,我们发现我们的焦虑感在不断降低,我们摒弃了原有不懂就网络搜索的传统方式,也摒弃了不懂立马随意问问信手拈来的方式,我们也不会再因为网络上稍微不注意就遇到的流毒而给我们带来了敏感。一句话,就是我们不会遇到一点点轻微的风吹草动,就变得异常敏感。其实这样的敏感,几乎就是如今浮躁网络带来的真实体现。远离网络,选择唯一信任认可的平台,继而选择唯一信任认可的医生老师等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是我们对于所有恐友的一个普遍性的建议。通过目前的反馈来看,不乱搜,不乱问,少上网,多体验,这样的一个模型是符合大部分推进脱恐进程的。
中心陈晓宇医生受邀参加两会
在成都市恐艾干预中心的研究数据中,我们会很明显的发现,对目标机构,平台或专业老师越了解,彼此相互熟悉程度越高,对于恐艾症患者的脱恐效率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无论是在医患关系中,还是恐艾干预或者心理咨询关系中,这个影响因子是非常巨大的。不过,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一样,关系的成长模式基本上是认识,熟悉,好感,喜欢和爱的逐步进程步骤,越往后的信任度越强。我们也同时明白不可能说今天刚和他认识,就非常熟悉了解对方,并且有了真正的喜欢和爱。因为以上的人际关系是必须花时间成本进行验证的,这个显然网络上一些交友软件或网络沟通模型颠覆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的沉淀,以至于很多咨询者会很疑惑,一方面感觉挺相信的,一方面又觉得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熟悉,自我形成了矛盾,继而引发了我们恐友中常见的内心冲突,即一会儿我觉得我好像艾滋病感染风险并没有那么大,但是另一会儿又感觉到自己十分难受,觉得自己必然中招,濒死感浓郁。
故而我们在此针对于所有恐友再提出一个普遍性的建议,一定要对自己咨询的对象或平台非常熟悉和了解,要不然是没有办法建立一重关系,一重关系主要就是基本信息,比如一名医生、老师或者志愿者,他叫什么名字,目前在哪里工作,大概是什么背景,以前这些东西是一个默认选项,因为我们去看病和咨询都是实地登门拜访,需要了解的话,当场就能感受到。但是现在网络医疗或网络咨询的发达,很多是通过电话或网络完成,让这部分默认选项,变成了无法主动去满足。这也是为什么常常有恐友在咨询过程中,总觉得咨询对象只是一个网络代号,好像欠缺了点什么一样,其实直白点就是网络代号无法支持产生真正的信任度。我们相信恐友们非常想立马去信任一个人,却这没有办法做到,毕竟网络虚拟,导致了空间时间的阻隔和差距,需要更多时间成本去累积。
了解我们恐友才能得到更多帮助
那什么是二重关系呢,就是恐友们的求教和咨询对象对恐友们的了解,如果医生老师志愿者更了解这名咨询者的经历和基础信息,也就大概掌握了为什么他会恐艾,继而通过心理分析的方法告诉他,为什么其他很多人有了这样的经历不恐艾,单单他恐艾,这不是艾滋病感染预示,而是我们因为过去的创伤开始发挥了作用,艾滋病问题不过只是一个表面原因。如果能够将深层次的原因找出,加以修正,那就能从根本上彻底的脱恐。然而同样,让一个医生老师去了解恐友,也是需要花掉大量的时间成本,不可能说各位恐友给老师们说自己的行为,医生老师就知道恐友大概是怎么样性格和喜欢用什么思维模型去思考的一个人。让医生老师们更多在沟通过程中去了解您们,熟悉您们,对恐友的真正脱恐才有实质性的支持。否则,就会常常出现,医生已经判断我的行为没有问题了,按道理我可以脱恐了呀,可是为什么没过多久,我内心又开始焦躁,又开始痛苦了呢,难道是我没有阐述清楚吗?难道我真的还有可能感染?继而又反复问了同样的问题,周而复始,除了无所谓的时间消耗,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反而将应激性的恐惧症活生生地拖成了慢性恐惧症,变得更难以干预。这也是我们对所有恐友提出的第二个建议,一方面一定要去多熟悉和了解您去咨询的平台或医生老师的背景信息,一方面也要让他们多多尽可能的去了解熟悉您,这样稳定的咨询关系,是我们脱恐事半功倍的必然条件。举个例子,就像老师自己的恐友,有时候就会发现,刚开始沟通的时候,双方因为并不熟悉,效率相对比较低,后来随着逐步的了解和熟悉,是很明显的感觉到他们的成长和对事物的辩知能力的。这也不难看出,目前在网络上,有时候一个恐友问了问题,回复者大概在几秒钟回过来一句“没事”,实质对恐友的脱恐进程是有限的。
以上几种方式是恐艾干预中心在这么多年的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具有普遍性,也希望大家尽可能的减少网络搜索,选择适合自己的脱恐方式,给自己预估一些成本消耗,然后逐步去脱恐吧,祝大家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