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命草诗评
原文落日颂
文/大解
总有一座山,挡住我的视线。
很显然,在我和落日之间,存在着
一道分水岭。
生死也有明显的界限,
要么沉寂,要么永生。
我已经习惯了这一切,有时候,
也偶尔踮起脚尖眺望一下,
我明知未来不可见,却固执地
想象着落日后面,那些披着光芒的
隐约出没的人群。
赏析今天分享的是鲁奖诗人大解的诗《落日颂》,这是一首描写落日的诗,却延伸到了人和对人生的解读。在诗人看来,总有一座山挡住视线,这挡住视线的山就是一个象征。诗人所说的山很有可能是心理的阴影,然后写与落日之间有一道分水岭,这说明光明被遮蔽,从反面来看,诗人是渴望落日的。进而又谈到生死界限,情绪感觉略显沉重,诗人给出两个选择,沉寂或永生,给人的感觉有些绝对化的倾向。诗人的一句“我已经习惯了这一切”,言语中带着妥协。从诗人对未来的认知和向往,仿佛还保留了一点好奇心,或许这是诗人摆脱不掉的心灵之本。下面从诗中进一步来解读诗人的感怀。
先看诗人对山、落日和生死的书写,挡住视线和存在分水岭,仿佛在说诗人与世界存在隔阂,有一个天然的遮蔽,这让诗人觉得界限明显可感知,这或许是对现实的体验之后,在心理上更确信的感觉。对于挡住视线的山,这可理解为对现实的不满,而诗人又是无力挣扎的,可见人在现实面前的渺小和无助。再说与落日之间的分水岭,可以理解为与光明之间的分割,这分水岭也是这座山,诗人看不见山那边是什么,更不能完全感受到光明的存在,这让诗人迷茫和困惑,而现实就是这样存在着。最后是生和死的界限,在诗人眼中,这界限就更明显了。诗人接着说“要么沉寂,要么永生”,具体深究,这两种状态应该是并列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消极和无为而治。
再看后一部分,诗人对生活和生存的习惯,已经是无可奈何,但是偶尔也有反叛和躁动,诗人踮起脚尖眺望的那刻,内心还是充满了渴望的,这种渴望是源自内心的不安分。未来不可见,但是依然固执地想象落日后面的人群,或许他们就是诗人所向往的,因为那是一群披着光芒的人。这足以说明诗人的渴望。然而,诗人的渴望被山隔着,即使踮起脚尖,也未必能如愿。
诗人的这首《落日颂》,似乎不是在颂日,而是在排解内心的无奈。诗人的妥协和抗争都是一种无力的表现。对诗人的渴望来说,那踮起的脚尖没有任何作用。诗人只有突破那座山才能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加耀眼的光芒。可以这样想,山移不动,可以移人,诗人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从现实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从诗人的经历中,读者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解文阁,笔名大解,一级作家,河北青龙县人。1957年生,现居石家庄。著有诗歌,小说,寓言等作品多部,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