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是人性冲动的代价,还是认知匮乏的惩罚

无知的求道者 2024-08-21 00:15:53

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总是在选择之后陷入无尽的懊悔之中?每一个决定,当时看来似乎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然而结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我后悔那些曾经放弃的机会,仿佛如果当初选择了另一条路,现在的生活就会是另一番模样。

就拿旅行来说,我们可能在规划阶段精心挑选了一个目的地,满心期待地前往。然而,到达之后,却开始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选择另一个地方。

在比如,当我们终于面试了心仪已久的公司,可是,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自己的工作内容并不是自己所向往和喜欢的那样。于是,你开始后悔:当初如果选择另一家可能会更好。

实际上,我们的错误决定远不止此。据统计,一个普通人一生中大约会做出超过80,000次决定性的选择。令人惊讶的是,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决策事后被证明并非好的选择。

可以理解的是,理想的结果可能是多数人的梦,然而,在通往目的的道路上,会有很多种选择摆在我们的眼前,但遗憾的是,我们总会选错。为什么会这样呢?

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的心理学家施瓦茨宣称,过度的自由常常致使抑郁症的发生率上升。这不仅是由于过多的选择令我们不知所措,更在于它为我们增添了数不胜数的后悔契机。

也就是说,我们的每一项选择背后往往都潜藏着后悔的迹象。大致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感性层面的人性冲动,二是主观层面的认知偏差。

后悔

1.人性冲动: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叫做冲动性决策效应,它指的是当我们此时正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比如愤怒或者兴奋,那么,我们便很容易在这种情绪的冲击下而做出不考虑后果的直觉性决定。这种缺乏思量的决定,往往导致我们事后后悔。

比如,当你与多年未见的同学相聚聚餐时,大家纷纷炫耀各自的成就,无论是薪酬、待遇,还是岗位上的辉煌成果。你听着他们侃侃而谈,再反观自己的处境,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心酸,感觉自己在同学中处于垫底。于是,为了挽回面子,饭局结束后,你主动抢着买单,这才让心里稍稍获得了一些安慰。然而,这一顿饭却花掉了你将近半个月的工资。

可你本以为自己因此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却没想到自此之后,他们再也没有联系过你。这时,你感到无比后悔,心想:早知道他们会如此冷落我,我就不该买单。其实,无论你买不买单,他们或许都不会再与你联系了,可你当时并没有认清这一点,在自尊受伤的驱使下,做出了冲动的选择。

其实,更为严格的说,只要人类存在情绪,每做出的任何一项选择,都带有冲动成分,只不过是或大或小的区别而已,尤其是消费,在冲动选择中占有很大比例。比如在2019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约有40%的人承认曾在购物时因一时冲动而购买了后来几乎没用过的物品。

冲动

2.认知偏差: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历程,也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形成了我们基本心理模式。用更通俗的说法,认知就是对生活一切事物的总结或经验。诸如人生观、婚姻观、价值观、职业发展等。既然人生的总结属于主观范畴,而不是真理。也就意味着,即便你再如何的周密思考,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误差。这种主观与客观真实之间的差距,便形成了我们的认知偏差。

比如,一件衣服标价为 1000 元,而另一件标价 500 元。此时,人们往往容易认为前者的质量更好。然而,一定是这样吗?未必。或许是这样,或许又不是。实际上,究竟哪件衣服的质量更好,也许只有老板本人才真正知晓客观真相。

再比如,你看到别人经营饭店收益颇丰,于是便心生向往,也渴望涉足其中。但,你就一定能够挣到钱吗?所以,其结果多数会在挣钱与赔钱的概率和误差之中。

也就是说,所有人的推测都难以做到完全准确。这也注定了人类天生就缺乏远见,即便拥有众多选择,每一种选择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短视成分。然而,可悲的是,我们往往以一种理想化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经过精心思考的选择,之后又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质疑,这无疑是自寻烦恼。

一项针对中国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近 40% 的人表示经常感到莫名的焦虑与不安,其中超过半数的人认为这种焦虑源于对未知事物的认知不足或缺乏经验。

犯错

有人曾问我:“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

如果我们以极端的准确性为目的,那么,我给出了一个答案:无法解决。

只要我们不是全知全能之人,只要我们身为主观性的动物,那么我们所做出的任何选择,就不可能毫无误差。另外,人类本就是情绪化的动物,内心的不安全感天然存在,我们的任何选择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主观色彩。所以,我们无法改变每一次选择所附带的错误成分。

然而,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的情绪与理智正是在一次次的后悔中不断成长,心性愈发成熟,思虑愈发严谨。这是我们极为自然的成长过程,又何必急于一时呢?当然,如果你想要避免更多的后悔,我强烈建议你去做一件事:无论何时,一定要多读书,多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太高准确率。

比如,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选择比努力重要。” 说实话,我也认同这句话,因为如果方向选对了,确实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当我们选择就职公司时,总是精挑细选。然而,工作一段时间后却发现,现实与想象存在差距,它并没有那么理想。

但是,我们需要明白,选择仅仅是一个起点,努力才是贯穿其中的过程。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提高成功概率,并得出理想化的结果,切不可将选择的起点错误地视为理想化的结果,天真地认为选择了一家好公司便能够高枕无忧。倘若抱着这样的态度工作,不与同事打好关系,自身专业懈怠,客户也不开发,通常不会有好的结果,估计大多都会陷入后悔之中。

成长

总之,人性中的恐惧、不安、虚荣和欲望始终潜伏在我们内心深处。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安全感怀有强烈的渴望,也常常被其左右,甚至凌驾于理智之上,进而做出错误的决定。这种情绪化的冲动一次又一次地让我们陷入后悔的忧愁之中。

同时,认知偏见也引发了人性中的自大与自负,使我们总是对每一个选择抱有理想化倾向。但实际上,这种偏见是难以避免的。我们每天都要做出好几次选择,而终其一生,可能要做出几万次的选择和决定。每一次选择中的瑕疵都让我们感到不适。人类自称灵智动物,然而,忧虑也由此而生。不像动物那样,大部分选择都是遵循习性的轨迹,所以它们也并无悔恨之意。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正是在后悔中学会了自我成长,从无知走向有知,从有知走向释怀。

1 阅读:25
评论列表
  • 2024-08-21 19:04

    并不只有现在的搅屎棍文人会创造花花词汇来迷惑人,古代也有。儒经里的君子是虚伪鬼子,小人原意小孩,孔骗子们为了搞名利双收,故意污名化了女人和小孩。准确的说是鬼子。那什么是鬼子?大家都懂,它们非常善于伪装伪造搅屎挑拨离间,电视剧经常演,毕竟人性和鬼性区别很大。故意模糊边界,泼脏人性,那肯定是要搞入侵的。人鬼有别,远离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