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峨山在成都平原的西南边缘,仿佛是成都平原地下的红砂岩突然涌起,海拔直接拔升到 1100 米,山上桂树成行、竹林成片、茶田依依,环境优美。
© Arch-Exist
© Arch-Exist
© Arch-Exist
项目基地在半山腰仅有的一块平地上,原址是一个政府的招待所。基地北侧靠山,是一层层茶田,南侧朝向河谷,视野开阔,红砂岩的山体沿山谷徐徐展开,像是佛陀躺下的睡姿,于是有人附会这是一尊“睡佛”。不管怎样,老峨山山体、河谷和周遭的茶田,还有定时升起的炊烟,基地里散发出远离城市的平静。
这栋建筑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我们试图以一栋建筑来回答这三个问题。
© Arch-Exist© Arch-Exist
© Arch-Exist
何时才能算进入一栋建筑?
进入老峨山,通过曲折蜿蜒的山路不断爬升——山路沿着山谷转折,过桥穿林,在山谷另一侧就是“睡佛”的山体,红砂岩裸露在外,一直提醒着我们四川盆地是一块巨大的红砂岩这个事实。酒店的外墙颜色必定是如同红砂石一般。
© Arch-Exist
© Arch-Exist
© Arch-Exist
当视线可以穿越林间的缝隙,看到建筑顶层的“山影堂”,山影堂挑出建筑主体,如同一只脱离建筑鸟儿,悬挂在枝头。这是这栋红色的如同红砂岩的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当红色建筑在红砂岩巨石中升起后,由此我们进入了建筑。
© Arch-Exist© Arch-Exist© Arch-Exist一个酒店什么样的功能才算是完美的?
酒店建筑被切分成四个独立的体块,并根据地形和视野做了细微的转动,使每个体块拥有自己的方向感和独立性,同时也减小了体量。
酒店的一层是公共区域,会议中心、大堂、礼宾入口、咖啡厅酒吧和餐厅一字排开。因为顺应现有地形,各部分功能标高不同,顺势形成不同的场域,使各功能有自己的领域感和独特性。所有的客房在底层和顶层公共区域之间,都朝向视野开阔的景观面,令人心旷神怡,走廊在后山的茶田凤尾竹包裹之下,充满安全感。
© Arch-Exist
© Arch-Exist
每一个功能有不同的空间氛围,空间氛围确定了他者对建筑的感知,我相信,即使未来酒店用途有改变,这些空间依旧能展现自己的魅力:这才是建筑功能的完美展现。
© Arch-Exist
© Arch-Exist
© Arch-Exist
© Arch-Exist
© Arch-Exist
普通的酒店如何变得有趣?
如果说酒店的尺度是和山呼应的话,我们用回廊、之字形楼梯、步道等近人尺度的建筑元素,以串联与叠加的方法。组成一条完整的环形的爬山路径,串联整个建筑。分析图 © 門口建筑工作室
© Arch-Exist
这条独立的游线不跟酒店本体功能交叠,但又能回到酒店的任一功能里。在这条游览线路上,可以远眺远山,可以近观茶田,路过莲池,亭榭,人宛如画中游,给予人丰富的体验,戏拟了一次古人登临远眺的场景。
© Arch-Ex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