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神话”撞上“中国现实”
2024年的斯柯达,仿佛活在一场撕裂的平行时空。一边是财报上的金光璀璨:销售收入278亿欧元创历史新高,营业利润飙升30%,现金流翻倍,欧洲市场稳坐第四大汽车制造商宝座;
另一边却是中国市场的断崖式崩塌——全年销量仅1.75万辆,较巅峰期暴跌95%,沦为全球份额最小的“弃子”。
斯柯达的2024年财报,堪称一部“欧洲爽文”。明锐车型全球狂卖21.57万辆,西欧市场同比增长9.8%,德国单月销量甚至突破1.7万辆,欧洲人用真金白银为这个捷克品牌续写神话。
但这份光鲜,在中国市场面前显得尤为讽刺。1.75万辆的年销量,意味着平均每天仅卖出48台车——不及比亚迪单款车型半天的销量。
更扎心的是,这个数字仅是2018年巅峰期34.1万辆的5%。曾经的“懂大众的都买斯柯达”,如今连黑粉都懒得嘲讽:“黑它?没流量!”有网友直言不提它差点忘记了这个品牌。
折戟中国市场
斯柯达在国内定位模糊。仿佛活在“大众阴影”下的二流玩家,“廉价版大众”曾是斯柯达的生存密码。但当大众本尊都降价三四万求生时,斯柯达的“性价比”彻底沦为笑话。
速派终端价跌至10.99万,却依旧卖不过国产混动轿车;柯米克优惠后仅8万,却被五菱缤果按在地上摩擦。更致命的是,斯柯达始终未构建独立品牌认知,消费者眼中它不过是“大众边角料”。
当比亚迪、理想们用DM-i和增程式横扫市场时,斯柯达仍沉迷于燃油车“遗产”。在售7款车型全为燃油车,被诟病“十年不换脸,五年不换代”。即便宣布2030年推出三款低价电动车,也被网友嘲讽:“等到黄瓜菜凉了,坟头草都两米高”。
要说斯柯达对中国市场的政策可以总结为“三不政策”。即不研究需求、不投入资源、不放下身段。
当国产车疯狂堆配置、卷智能座舱时,斯柯达中控屏还停留在电阻屏时代;经销商从千家缩水至78家,生产线关停并转,连新一代柯迪亚克都放弃引入。
当大众与小鹏合作、宝马向宁德时代低头时,斯柯达仍端着“百年品牌”架子,试图用欧洲经验征服中国市场。
斯柯达的悲剧,是合资时代落幕的缩影。东风雷诺、广汽菲克等品牌早已退场,现代起亚在华销量也跌至40万辆边缘。它们的溃败,暴露出合资模式的致命软肋。
当自主品牌新能源渗透率突破60%,合资品牌仍死守7.4%的电动化率;却不知燃油车信仰早已崩塌。中国消费者要的不是“欧洲特供车”,而是深度定制的智能体验;更不要说从决策到落地动辄三年,如何追赶“中国速度”?
讽刺的是,斯柯达在印度两年卖10万辆、在越南画下4万辆蓝图,却对全球最大汽车市场选择“躺平”。这种战略错位,与其说是无奈,不如说是傲慢。
写在最后:
斯柯达的财报越耀眼,越凸显其中国溃败的荒诞。当一家车企将“全球最佳财报”与“最大市场崩盘”同时写入历史,这不仅是商业失败,更是一堂血淋淋的认知课,
没有永恒的巨头,只有时代的宠儿。那些不愿为中国消费者弯腰的品牌,终将被中国市场亲手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