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的阅读,友情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50岁的白阿姨因持续数月咳嗽伴白痰、夜间加重影响睡眠而就诊,医生进行常规查体未发现明显异常,但胸部CT检查显示其右肺上叶存在3.7×3.1cm实性结节,同侧锁骨区及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左侧胸膜多发转移结节。
进一步的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癌胚抗原为32.8ng/mL,细胞角蛋白19片段为18.6ng/mL。经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肺腺癌,结合影像及转移特征,最终诊断为肺腺癌IV期。

由于白阿姨已出现胸膜及淋巴结转移,根治性手术无法实施。
基因检测显示无驱动基因突变且PD-L1阴性,因此医生为其制定了多西他赛+卡铂+贝伐珠单抗的联合化疗方案。
治疗6周期后,白阿姨的肺部肿瘤缩小至3.1×2.6cm,胸膜转移灶减少,癌胚抗原及细胞角蛋白19片段显著下降,咳嗽症状明显缓解,睡眠质量改善。后续通过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病情稳定超过12个月,无新发转移。

像白阿姨这样被咳嗽“拖”成肺癌的病例并不少见。很多肺癌患者一开始只是出现长期干咳、痰中带血、胸口疼、容易累等症状,常被当成小毛病,结果耽误了治疗。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说身上出现哪些症状需要特别注意。
一、身上有哪几个特征可能得肺癌?1.呼吸道症状
健康人群的咳嗽多由感冒或过敏引发,通常1-2周内自愈。但肿瘤刺激支气管黏膜引发的咳嗽,常表现为金属音调的阵发性呛咳,夜间平卧时加剧,常规镇咳药物难以缓解,且难以痊愈。
据统计,约50%-75%的肺癌患者以咳嗽为首发症状,尤其长期吸烟者若咳嗽持续2-3周不愈应重点筛查,烟草烟雾中的焦油可诱发支气管上皮鳞状化生,显著增加癌变风险。

当咳嗽持续加重时,肿瘤组织可能因血供丰富、质地脆弱而发生微小血管破裂。与肺结核的整口咯血不同,肺癌出血多表现为晨起痰中掺杂鲜红血丝或铁锈色小血块,且呈现间歇性特点,有时候有,有时候又没了。
约30%的肺鳞癌患者早期出现此类症状,但因出血量少、时有时无,常被误认为“慢性咽炎”。
肿瘤侵犯胸膜或肋骨时,疼痛呈持续性胸部钝痛或刺痛,深呼吸或咳嗽时加剧。部分周围型肺癌患者甚至出现肩背部牵涉痛,易与肩周炎、肌肉劳损混淆。

若肿瘤转移至纵隔淋巴结并压迫喉返神经,可导致声带麻痹,表现为渐进性声嘶,表现为音调低沉、发音费力,且咽喉消炎治疗无效。
研究显示,约8%的肺癌患者以声嘶为为预警信号,此类病例中肿瘤多已突破局部范围,需结合增强CT明确分期。若声音变化持续两周以上且无咽喉炎症,需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
2. 非特异性全身症状
肺癌患者除咳嗽、胸痛等呼吸道症状外,还可能伴随多种全身性异常表现。以下体征出现时需引起警惕:
若无明显诱因出现体重异常下降,如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无明显改变,体重在半年内下降超过自身体重的5%,需要警惕是恶性肿瘤消耗性因素。
此类消瘦常伴随持续性疲劳,表现为日常活动能力显著下降,如步行100米即需休息,或爬楼梯时中途多次停顿。
同时可能出现持续三周以上的低热,体温波动在37.5-38.3℃,抗生素治疗无效,实验室检查可见C反应蛋白升高至正常值3倍以上,提示机体存在慢性炎症反应。

手指或脚趾末节膨大即杵状指,是肺癌特异性较高的体征,表现为指甲根部与皮肤夹角≥180度,指端软组织增厚呈鼓槌状。
该体征与肿瘤导致的慢性缺氧有关,可能早于影像学异常2-3年出现,常见于肺腺癌患者。

此外,约5%-10%的肺癌患者会在腋窝、颈部等皮肤皱褶部位出现对称性色素沉着,颜色呈灰褐色或暗黑色,其发生与肿瘤分泌的促黑素细胞激素等物质相关。这些症状常与肿瘤代谢产物或副癌综合征相关。
3. 骨转移症状
肺癌发生骨转移多提示疾病进入中晚期阶段,此类转移灶在病理类型中尤其以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转移倾向最为显著。
从解剖学分布来看,脊柱、骨盆及股骨等承重部位最易受累。
在骨转移的病理进程中,肿瘤细胞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打破骨骼微环境的动态平衡。
破骨细胞的异常激活会导致“溶骨性病变”。这种异常的病变不仅造成骨密度下降,同时释放的骨源性生长因子,又会形成促进肿瘤增殖。
临床上,这类病理性骨改变可表现为夜间痛感加剧、负重部位机械性疼痛,以及骨皮质破坏导致的轻微外力就会骨折的现象。

持续性骨痛是最具警示性的症状,典型表现为夜间静息痛加重,活动后疼痛加剧,这与肿瘤细胞释放前列腺素E2等炎性介质刺激骨膜神经相关。
疼痛性质多为深部钝痛或钻痛,脊柱转移患者可能出现沿神经根分布的放射性疼痛。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及钙磷代谢异常。
约10%-15%患者出现高钙血症,表现为多尿、口渴、恶心等症状,其机制与肿瘤分泌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导致骨钙释放有关。

肺癌并不会无缘由的出现,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具体有哪些呢?
二、哪些危险因素会影响肺癌的发生发展?肺癌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其中烟草暴露是最明确的致病元凶。
无论是主动吸烟还是被动吸烟,烟草燃烧释放的亚硝胺、苯并芘等60余种致癌物会直接损伤呼吸道细胞,长期吸烟者肺癌风险可升高10-25倍。

那有人可能会问了:那电子烟呢?
其实宣称能满足吸烟者烟瘾,又不含焦油等有害物质的电子烟并非安全的替代品,其雾化会产生的多种有害物质及重金属,同样存在不小的致癌隐患。
近年来,许多青少年为追求时髦,选择成为“新电子烟民”,家长应该耐心引导,防止青少年沾染上不良习惯。
即使是非吸烟人群也面临着风险,我国近七成非吸烟者暴露于二手烟环境。
发表于《国家癌症中心杂志》的一项有关中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研究表明,被动吸烟可导致非吸烟者的肺癌发病风险增加24%[1]。
除被动吸烟者,长期接触厨房油烟的群体肺癌风险也高于普通人群,研究表明室内使用生物燃料烹饪会使肺癌风险提升约1.4倍,这与未充分燃烧释放的苯类致癌物密切相关。
不仅仅只有爱吸烟的男士要警惕肺癌,经常在厨房中喜欢猛火爆炒的女士们也同样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长期暴露在职业性致癌物是肺癌发病的重要诱因,需特别关注特定工种人群的健康风险。流行病学数据显示,长期接触Ⅰ类致癌物,如石棉纤维、氡气、重金属的职业人群,其肺癌发生风险系数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这类物质可通过呼吸道持续沉积,诱发DNA氧化损伤,进而启动癌变进程。
以焊接作业为例,焊接烟尘中含有的镍、镉等重金属元素可穿透肺泡屏障,促进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
建议这类工作者要严格地按相关要求规定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不要嫌麻烦,嫌影响工作草率防护,身体健康应该永远摆在首位。

饮食结构失衡也可能助推肺癌发展,《肺癌的全球负担》指出,每日红肉摄入量每增加50克,患病风险上升20%,足量蔬果摄入则显示出保护作用。
爱吃肉的朋友们需要格外关注,可以平时多摄入一些蔬菜水果,不要食用过多的肉类。
遗传易感性在肺癌发生中扮演特殊角色,有肺癌家族史者的患病风险较普通人群高出84%。这与基因修复能力、致癌物代谢效率等遗传特征相关。

识别并控制这些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对肺癌的预防、早期筛查和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来了解出现疑似肺癌预警的特征时,该如何科学应对。
三、出现这些症状应该如何科学应对?
出现上述症状时,科学应对的第一步就是及时就医。
医生通常会根据症状特点及患者风险因素,如是否吸烟,是否有肺癌家族遗传史,建议进行低剂量胸部CT扫描,这是目前筛查早期肺癌最敏感的手段,其辐射剂量仅为常规CT的1/5,安全性较高。
高度疑似恶性肿瘤的病变,需要从患者体内获取病理标本,活检是确诊肺癌的“金标准”。一套规范的检查下来,基本上可以让肺癌做到无处可藏。

除规范治疗外,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自我管理。
戒烟,避免二手烟及空气污染暴露,均衡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并保持适度运动,这些措施不仅能提升治疗效果,还可降低复发风险。
部分患者可能会因恐惧确诊或担心就诊花费高而回避检查,选择等待“小毛病”自愈或盲目尝试“偏方”及“保健品”替代规范治疗,这些行为可能加速病情进展。
当发现家中长辈有身体异样或是在自己服用偏方、保健品时请格外注意,耐心了解具体情况,必要时去医院进行健康检查。

肺癌并非静匿无声,当身体出现上述症状时,需格外注意是否为肺癌发出的信号。
尤其是有长期吸烟史、肺癌家族史或职业致癌物暴露的高危人群,应定期通过低剂量CT联合肿瘤标志物筛查,争取早诊早治。
戒烟、科学饮食、远离空气污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则是降低肺癌发病风险的核心举措。
参考文献:[1] 中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2000年至2016年更新的统计数据和时间趋势概述。《国家癌症中心杂志》,2022,2(3):139-147。
[2] 张景暄,付庭吕,李宁,等.《肺癌的全球负担:当前状态和未来趋势》要点解读[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24,31(01):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