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4月15日,在中国革命的中心延安城,各界人士2000余人,齐聚在一起,为“4·8烈士”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主持大会,总司令朱德致悼词,毛泽东、刘少奇先后讲话。
此前,4月8日,搭载着前新四军军长叶挺、《解放日报》社长兼新华社社长的博古、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中共工委书记邓发、八路军参谋李少华、彭踊左、教育家黄齐生等一行人的飞机在山西黑茶山撞山失事。噩耗传来,令人心悲,中共中央领导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悼词说:“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朱德题词:“为全国人民和平民主团结而牺牲”,周恩来写了《“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的悼念文章,陈毅作诗《哭叶军长希夷同志》以示悼念。
而更加悲伤的两个人则是叶正明、叶华明两兄弟,他们当时正在延安读书,本来是满怀喜悦地等在延安简易机场,准备迎接父亲叶挺、母亲李秀文,以及两个弟弟妹妹,却不曾想等来如此令他们肝肠寸断的消息。
作为前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将军,此次刚刚从蒋介石的囚禁中被释放出来,他与爱妻李秀文正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准备家人团聚,并为革命事业再立新功,可惜“人有旦夕祸福”,世事无常。
感情至深的叶挺与爱妻李秀文,同赴那世,恰巧应验了当初的誓言。
1924年初,孙中山设在广州的临时大总统府内,一群雄姿英发的小伙子们,怀着崇敬之情,时刻警惕,保卫着孙中山的安全,他们隶属于总统府警卫团,警卫团实力最强者,当属第二营,营长为叶挺。
大总统府还拥有宪兵部队,司令李章达与同乡李少村交情至厚,李少村是东莞人,颇有家资,膝下有一位爱女,名唤李秀文,在执信女子中学上学,时年17岁。
也许是天公作美,有意撮合两人相见。李章达家与李少村家的别墅隔街相对,而二楼客厅,又恰与李秀文的闺房相对。某一天,叶挺应李章达邀请前去做客。叶挺在二楼客厅闲坐时,忽然见到对面窗户被缓缓推开,一位白衫绿裙的少女,款款来到窗前向外张望,阳光洒在她俊俏白皙的面庞上,她轻轻地举起右手遮在额前,纤纤玉指,不时地收拢着额前的刘海。见到叶挺愣愣地看着自己,女孩羞赧地赶紧一低头,退入帘后。
26岁的叶挺在长期的战火中,自认为练就了“心如止水”的能力,遇大事都能保持着平静的心态,可是这一次见到那位女子,不知怎地,竟有点魂不守舍。
他继续向对面张望着,只是对方再也未露面。李章达在他身后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他拍拍叶挺的肩膀,说道:
“那个姑娘名叫李秀文,其父李少村是我的同村好友。”
接着,李章达又把李秀文家的情况,一一向叶挺做了详细介绍。从此,叶挺有意无意地常来李章达家里做客,在二楼的客厅,他总是能与对面那位少女不期而遇,他们彼此都愿目光多在对方身上多停留一会。
过来人李章达当然明白自己这位小兄弟的心思与心境,“世间最大的善事,莫过于成全其姻缘”,李章达不想让这两个年轻人如此“望穿秋水,却无一言”,他穿针引线,当起红娘,把叶挺与李秀文各自的甜蜜心愿,告诉彼此。
有了这位善解人意的兄长帮助,叶挺与李秀文顺理成章地相爱了。别看李秀文看上去是一位文静的少女,可是骨子里却也有着坚强,更充斥着强烈着爱国热情。她非常支持叶挺的革命事业,并将叶挺所写的革命诗文全部默记下来,两人见面时,叶挺讲述前线的故事,李秀文则背念着情郎的诗文。他们的爱情自是与众不同,没有小家子气的那种腻味缠绵,却也是刻骨铭心,一日如三秋。
1924年,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决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并决定派遣一批年轻军官去苏联学习。此一别,至少经年不能相见,临行前,叶挺终于还是忍不住向李秀文求婚了。
姑娘当然是求之不得,渴望已久。但是华夏子孙的中国人,无论如何都跳不出传统观念,婚姻大事,必须要征求父母的意见。不曾想,处事深沉的李少村回绝了叶挺。
“我家秀文正在上学,现在不能急于谈这件事。你也应该好好干事业,等当上团长以后,再谈婚事吧。”
转过身来,李少村也好好地劝说了爱女:“叶挺是一个有为青年,现在正是你们两个求上进的时候,婚姻,要作为鼓舞对方前进的力量,而不是拖累对方。”
少女李秀文还是不太明白父亲的心意,母亲则把她拉到一边,悄悄地说:“其实你父亲早就看上叶挺了,他是想让你们多读点书,多经点事,有点出息,再谈这件事。”
母亲的这席话,如一股清风吹散了李秀文心头的乌云,她感到云开雾散,满心的阳光与温暖。她把母亲的话,一字不落地转告给叶挺。
叶挺将心爱的姑娘揽入怀中,深情地发誓:“叶挺此生绝不会向第二个人求婚!我们同生共死。”
一年后,从苏联回国的叶挺,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不久,在李章达的主持下,他与恋人李秀文在广东肇庆阅江楼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后的叶挺并没有被婚姻束住手脚,他仍然心怀天下,忧国忧民,这也是李秀文深爱他的原因之一。叶挺率领独立团,积极参加北伐,立下赫赫战功。眼看着自己的报国之愿可以实现,不料想蒋介石背叛革命,向革命群众举起屠刀。
共产党人被迫进行了武装反抗,南昌起义、广州起义,连续的革命活动,最终均以不利结局收场。叶挺携爱妻李秀文出国旅欧,为了生计,他开过饭馆,做过零工,帮人看果园。
抗战爆发后,叶挺回国,1938年2月被正式任命为新四军军长。
李秀文娘家富裕,在地方上颇有影响力,本来可以嫁给一个门当户对,并且”安分守己“的富家子弟,过安稳的日子。但她追寻着心中的那份感情,与叶挺结婚后,哪怕没有过上几天安逸的日子,她也从不抱怨。
新四军建军后,由于国民党的封锁与”另眼相待“,常常断了军饷,武器装备也缺乏。为支持丈夫的革命事业,李秀文从娘家拿来父母的养老钱,又筹借一部分钱,从广东、香港等地购买了一批枪支,供给新四军抗日。
皖南三年抗日斗争,叶挺常率军打击日寇,并粉碎敌人的”扫荡“,军事斗争频繁,李秀文带着孩子们,随叶挺度过艰辛而动荡的生活,始终如一地支持着丈夫。后来,叶挺感觉妻儿在身边,颇有些”累赘“,使他无法放开手脚参加战斗,他便将李秀文并孩子送往香港。
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叶挺被国民党反动派扣押,消息传到千里外的香港,34岁的李秀文一下子病倒了,茶不思饭不想,以泪洗面。
哭过之后,李秀文擦干眼泪,决定做些事情。她知道蒋的红人陈诚与叶挺是保定军校的校友,她辗转找到陈诚,向他提出,自己要带着孩子进恩施监狱,与叶挺一起生活。
1942年下半年,又经李济深等人的帮助,李秀文的心愿实现,被获准与叶挺一起生活。此时的叶挺,已经被蒋囚禁在新的地方——桂林。四面八方,各界人士接济的物品,都被特务没收,而汇给他们一家的钱款,也被特务没收。
叶挺只好带着全家进行生产自救。李秀文则卖了自己的陪嫁首饰,从市场上换回十几只羊、几只猪进行饲养,每天她都带着孩子们去山上放羊、割猪草,叶挺则在房前屋后开荒种地,由于家庭人口渐多,李秀文还跟着丈夫一起,带着孩子们挖地衣、拣菜、采蘑菇、钓田鸡。
这种清贫的生活,并没有令李秀文感到多少难过,只要能与丈夫在一起,她便感到幸福开心。但这样小的心愿,还是再次被打断。1943年12月,蒋介石又一次下令将叶挺押往湖北恩施。
为了减轻爱妻的负担,叶挺决定带着其中3个孩子前往恩施,而李秀文则带着剩下的一家十几口人,四处逃难,吃野菜、红薯度日,幸好李济深联系上她们,将她们接到广州,李秀文带着母亲、孩子暂时可以安稳下来。
1946年3月,被囚禁了五年零两个月的叶挺,在党的营救下,重获自由。听到这个好消息,李秀文激动得热泪盈眶,她立即收拾行囊,前往重庆与丈夫相见。
在重庆曾家岩驻地,李秀文见到了阔别二年多的丈夫叶挺。傍晚,在小屋内,叶挺握着妻子的手,深情地打量着她:还未到四十岁的妻子,这么多年跟着自己受尽了苦,生活的重压、政治环境的压迫,妻子显得疲惫憔悴,眼角显现出细密的皱纹。
李秀文也仔细地打量着丈夫:他的身形依然高大魁梧,英姿不减当年,只是鬓边已染了白发。回首往事,李秀文有些替丈夫难过,空怀报国情怀的叶挺,已逾知天命的年龄,可是真正纵横沙场,以遂报国之志的时间,前后断续不过十年而已。
岁月催人老,英雄应奋蹄。重获新生,叶挺格外渴望为党为人民多做一些事情。本来,周恩来劝他在重庆多休息几天,另乘飞机走,但他去延安的心情异常迫切,坚持携爱妻、爱女、爱子搭乘4月8日的飞机,同行的还有王若飞、博古、邓发等人。
飞机起飞后,开始一切都很正常。中午时分,天空飘起细雨,飞机其实已经飞临延安上空,延安方面已组织盛大的欢迎现场,中共中央领导人,以及各机关、部队、群众团体代表,早就等候在机场,但令大家疑惑的是飞机又渐渐飞远了。
一直到傍晚,仍然不见飞机的踪影,不祥的预感,渐渐拢上人们的心头。
两天之后,人们不愿相信的噩耗还是传来:飞机在山西省兴县东面80里撞上黑茶山失事坠毁。机上我方14人,美方4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李秀文,这个曾经温婉而坚强,一心守护着爱情与家庭的女子,随亲爱的丈夫一同去了,当年夫妻俩的爱情誓言,竟一语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