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总是最懂等待的人,就算是遥远的期盼也未曾放下。每一声呼唤,都带着难以掩饰的牵挂;每一次期盼,都是时间留给她的沉默聆听。而这次的故事,源于一个普通不过的家和一次迟到的重逢。
在这个小村庄里,母亲曾经无数次站在堂屋门口,眺望着那条熟悉又陌生的乡间小路。这条路,她年轻时走过无数遍,也曾看着自己的孩子们沿着它离开。而三姐,这个她最为疼惜的女儿,却因十八岁那场不算幸福的婚姻远嫁三百公里外的小镇,与家渐行渐远。那时的家境让她们无可选择,而母亲的心却始终停留在三姐离开的那一刻。
这些年来,母亲虽七十多高龄,但却依旧硬朗爱操心。她固执地守着那间已经裂墙漏风的老屋,一声声念叨着:“三姐这次说不定就回来了。”无论是日头当午,还是寒风凛冽,她那双浑浊的眼总不厌其烦地盯着村口的路。她知道,三姐这些年撑起了一个本就艰难的家,拉扯大两个孩子,但她也知道她的女儿终究难抹去心头的亏欠。
令人动容的是,母亲去世前的某一天,竟让三姐给她包顿饺子。这样的要求听似简单,但背后寄予了多少年的牵挂与柔软心思。饺子端上桌时,母亲吃得很慢,却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我吃过最好的饺子。”也许她知道,这会是她最后一次与三姐共享一顿温暖的家常。
母亲最终安然离去,带着一颗终于圆满的心。然而,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子女们竟发现了一封写给三姐的信。信上字迹虽已有些模糊,但饱含深情:“兰芝,娘知道你远嫁不易,心里一直挂念你。不要觉得亏欠什么,你是娘的孩子,娘一直记挂着你。”信尾还夹带着母亲一生省吃俭用存下的一点钱,全是留给三姐补贴她的家。
信揭开了母亲内心的沉淀,而在母亲墓前,素来倔强的三姐抱着信痛哭了许久:“娘啊,我欠您的太多了……”
这封信,是一位老母亲对孩子如山般的情感深藏;这段故事,是亲情最深处的牵绊与和解。这条走过无数脚步的土路,成为了母亲爱与守护的象征。2023年,三姐带着孩子,站在村口喃喃道:“这是娘当年牵着我走过的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