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年,吕氏主导的齐国(姜子牙的齐国)走到了尽头,整个齐国的大权落到了卿大夫田氏的手中。公元前391年,齐国最强卿大夫田和废掉吕齐最后一任君主康公,后又将其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国君,并在魏文侯的帮助下获得了东周安王的认可,史称“田氏伐齐”,田和建立的齐国被称为“田齐”。
齐国分两段,吕齐和田齐。(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公元前357年,田齐桓公田午(不是那个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小白哈)去世,田因齐继位,是为齐威王。也是在这一年,原吕氏齐国国君齐康公去世,他没有子嗣继承封邑,因此全部被田因齐继承,自此,田齐彻底取代了原来的吕氏齐国,成为了东方大国,田因齐即是齐国的第四任君主。
但田因齐开始只是个侯爷,并没有称王。公元前334年,田因齐与魏惠王在江苏徐州举行了一次盛大的会见仪式,东西方两个大国放下原来所有的成见,相互承认对方为王,自此,田因齐成为了齐威王,这一次事件也称为“徐州相王”,实际上就是自己封自己为王。不过,那个时候的周王室已经自顾不暇了,面对这种强横的诸侯国,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田氏伐齐,历史上的著名典故。(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不过,称王的田因齐也不是开始就很厉害的,相反,这位王爷起初非常的昏庸无道。据说,他即位之后的九年,一直都是在喝喝酒、跳跳舞、看看美女等吃喝玩乐中度过的,国政治理方面的事情则全部交给卿大夫去做,自己愣是一点都不管。在他昏庸无道的领导下,各个大小诸侯国都可以来欺负齐国,就像卫国那种国家都可以将齐国踩在脚下。
好在的是,齐国好歹算个大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田因齐一顿瞎搞,齐国仍然还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他这样可不行啊,齐国的很多有识之士开始看不过去了,就在齐威王当国君的第九年,一个叫邹忌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了,就借着齐威王听音乐的机会对他进行循循善诱了起来,另外一个长得不怎么好看的淳于髡也对他进行了“一鸣惊人”的劝谏。
一鸣惊人的典故与两个人有关,一是楚庄王,二是齐威王。(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齐威王作为一个无道了九年的昏君,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在这两人的劝谏之下,居然真的就开始励精图治了起来。他从第九年起,倏地就好像变了一个人,吃喝玩乐什么的再也不沾了,一心一意地专注于治理国家起来。
“攘外必须先安内”,齐威王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执政九年的弊端,即无所顾忌的把国政治理大权交给了卿大夫,致使田齐国内卿大夫势力不断坐大,继而成尾大不掉之势,齐国也因此日益衰弱。
于是,齐威王亲政的首要举措便是整顿吏治,尤其是针对专权的卿大夫阶级,开始了疾风暴雨般的打击整顿。他任用之前不断劝谏他的法家邹忌为国相,重视法律的修订执行,注重惩治腐败官吏,即“谨修法律而督奸吏”。
当年的必背课文,大家还记得吗?(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比如,当时齐国有两个比较典型的地方,一个是即墨地方官治理的即墨,在他的治理下,即墨不断有田地被开辟整治,当地百姓丰衣足食,官府都没有太多事情做;另一个地方是阿地,当地的地方官不开辟整治田地,百姓贫苦交加,官府则忙得跟什么似的,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
按照我们一般人的思维,阿地官府忙成这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看在他劳累的份上都应该表彰一下;而即墨的地方官啥也没得干,每天闲出屁来,理当该罚啊。但是,齐威王经过调查充分了解,最终将阿地官员给诛杀了,对即墨地方官则予以了重赏。从此,齐国政府对官吏赏罚分明名声传播四方,齐国得以大治,齐国的地方官也开始着意将理政的力气花在了前面,一心一意求发展,而不是在事后不断忙碌以补缺口,由此一举将齐国的国力迅速地提升了上来,最后才有了东方大国齐国的巍然屹立。
当年就很富裕的山东即墨。(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大治后的齐国再也不受其他诸侯国的欺负了,陆续有檀子、田朌、黔夫、种首、淳于髡、邹忌、田忌、孙膑等贤人依附于齐国,最终进一步提升了齐国在各方面的实力,到齐威王末年,“齐最强于诸侯”,这也是即吕氏齐桓公称霸后,齐国又一次站在了诸侯国的巅峰。
但是,齐威王这前期昏庸,后期一鸣惊人,单靠整顿吏治就能创造一个最强之齐国的做法,在后世也误导了不少想要励精图治的君主,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典型示范。
首先,一鸣惊人这件事情很少有人做到,可以说凤毛麟角。一个人是有惯性思维的,一旦形成了某种思维模式,习惯了某种生活方式,再想去改的话,那就难于登天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真正能够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君主,也就只有春秋时期的楚庄王和我们今天说的主角齐威王,其他人要么是昏庸暴虐到底,要么是开始就励精图治,那种先玩乐几年,在慢慢想法子振兴国家的人,真的是绝少,我相信,不少后世君王读了他俩的故事后,没准会有几个要先耍几年再办正事的君王,结果一不小心就玩到了最后啥也没干。
大多数人是一直昏到最后的,一鸣惊人的有几个?(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其次,单靠整顿吏治就能使国家富强的,田齐是唯一的一个。治理国家是一项综合性、讲体系的庞大工程,并不是一招一式就能解决问题的。齐威王之所以能成功,一是因为齐国只是一个诸侯国,地盘子说小不小,说大其实也不大,要整合起来也比较简单,收拾几个刺头,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的要求就能很快实现;二是齐国本来家底子就好,稍微收拾收拾就能够很快恢复元气,处于渤海、黄海之滨的山东历来就是富庶之地,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都是富甲天下之所在,绝非一般内地贫瘠国家所能比拟的;三是齐国作为文化教育事业非常发达的诸侯国,人才储备相当的完备,所以只要齐威王一声令下,马上就能实现众正盈朝、和衷共济的局面。
而所有这些,其他诸侯国或者后世王朝都很难完全具备。王朝一统天下,区域面积广阔无垠,你杀掉几个不听话的地方官,仍然难以保证政通四海,全国一盘棋,因为“天高皇帝远”,谁也管部找谁,这是其一;后世王朝或者其他诸侯国可能会有几个富裕点的地方,但更多的是贫瘠孱弱的地方,这些地方家底子不好,你再怎么整顿也就是那样子,搞几年再不行,你说这些地方的人还会听你的吗?这是其二;其三,齐国早先就有“稷下学宫”,文化教育事业之发达,人才储备之繁盛,论比例在当时和后世都很难有匹敌,所以,齐威王一项措施就是国家繁盛的机会,其他诸侯国或者后世王朝很难实现。
风华绝代的齐国稷下学宫。(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但可惜的是,很多当时的诸侯国和后世很多王朝都看不到这几点,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我只要学着齐威王把吏治整顿好,其他方面就都会跟上来,很快就能实现富国强兵、天下大治的。所以,除了隋文帝、李世民、朱元璋、雍正等少数帝王成功外,很多历史上的其他君王在坚决整顿吏治却仍然看不到国家兴盛的局面后,往往就会打了退堂之鼓,进而偃旗息鼓,最终也只能宣告治国理政失败。
他们也不好好想想,齐威王的整顿吏治,和你的整顿吏治会是一个层面上的难题吗?你是否认真考虑过其他一切综合情况呢?单靠反腐和整顿吏治,将朝廷内部的人翻来覆去不停地整顿,又岂能真正实现国富民强呢?说到底,这还是一项体系化、综合性的巨大工程,绝非一招一式,更非一朝一夕所能搞定的。
齐威王治国的故事,只可看,不可复制。(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