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4团史馆,看到陈梅华烈士的遗照,想起了那些曾经的过往

绿拂晓 2024-09-07 01:27:16
来源||作者李万成供稿

陈美华烈士 一等功臣

八一前夕,参观了老部队军史展览馆,一张熟悉的面孔映入眼帘,照片上的他——战斗英雄陈梅华,引起我五十多年前的回忆。

1973年2月初,刚过完春节,连队新兵训练还没有结束,一天早上我被叫到连部。连长张峻峰告诉我,调我去团卫生队出差。

下午随连里拉水的马拉小炮车到了卫生队。就是现在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那个地方,当时是天水县农科院,我团卫生队是借助他们的楼房。到卫生队才知道是让我和二营抽来的另一位老兵随全团的卫生员去师卫生教导队去做饭。

到师医院后也观赏了甘肃第二大城市天水市,那时甘肃只有三个市,分别是兰州、天水、玉门。其中天水是甘肃第二大城市。六十一师后勤部就驻在天水伏羲庙里,那时除了部队住房外,就只有那些苍劲的大柏树。对面半山坡的玉泉观里是师司令部。

卫生教导队驻在中梁山上的何家湾师侦察连的窑洞里,离市区大约五六公里。邻居是高炮营、空军雷达站、地方政府中梁公社所在地。这里地势平坦,天水至甘谷的沙石公路横穿而过,可俯视市区全景。

二月中旬,在飘雪的日子里,教导队全体人员集结完毕共三个排,一八二团为一排,排长丑凌功,一八三团为二排,排长是名老战士代理,一八四团为三排,排长是医助刘汉成。炮团和师直的卫生员分在各排。虽然是一个师的教导队,学习条件还是很差的,没有电,晚上点煤油灯连课桌都没有,每个学员只有一把旧椅子,坐在饭堂里学习。

学员们进入正常教学后,每到星期日都有几个学员来炊事班帮厨,其中有一位学员每周必来,他高高的个子,清秀的面容,像个大姑娘,大家都很喜欢他。在攀谈中得知他是一八四团卫生队的新兵,叫陈梅华。他得知我也是一八四团的,并是该班唯一的新兵,我们俩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他是江苏昆山人,父辈是医生,所以把他分到卫生队。那时我们都满身的孩子气,遇到休息时,带上侦察连名叫赛虎的大军犬到树林子里追野兔,我要去叫他,可惜他忙于复习功课很少跟我去玩。

2024年7月184团新老高机连部分战友在厡团部大礼堂前合影留念

夏天的一个下午,我们在伙房正准备做晚饭,在教导队队长和指导员陪同下来了一位身材魁梧的胖老头,他穿着整洁的军装,脚穿草鞋,一只手上只有一个半指头,面带慈祥地问我们伙食情况,并和我们一一握手问候。走后我才知道他是著名战斗英雄王连生,时任六十一师副参谋长。

转眼到了秋天,教导队结业了,九月底各团卫生员都回到了团卫生队准备到深山去采药。我们团除了二营的学员们去华山外,其他人都去了党川。我们住在了党川汽车站里。每天卫生员们都在本地一位赤脚医生引领下漫山遍野去采药,好的药材一般都生长在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地方。特别是下午返回时要背上沉重的药才翻山越岭,战友们轮流背着,这才回到驻地,每天下午,总看到陈梅华肩上扛着沉重麻袋回来。一有空闲他都跑来给我们帮忙。

五十年过去了,昔日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战友散布在全国各地,很多人都杳无音信,各自思念那段终生难忘的军旅生涯,多亏如今网络发达,交通便利,使我们这些满头白发之人拉近了距离,更有幸能相见。可惜陈梅华只看到了挂在墙上的青春照片。使我心情难以平静。

网上查询后才知道他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山轮战中参加了以184团八连为主的兰州军区第十侦察大队奔赴前线。在1986年318破袭战中他在战火中连续救出了四位战友,他身负重伤再次爬入火中施救战友时,自己却葬身火海,为祖国,为战友献出青春宝贵的生命。他喊出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是军医,救人是我的职责”他是我们这代军人中的邱少云、罗盛教。

陈梅华只是我军旅生涯中认识的一位普通战友,他用年轻的抒写了中国军人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战友情深。他的一生永远定格在了33岁。虽然我们也曾经冰雪中站岗,风雨里巡逻,爬冰卧雪、风餐露宿、摸爬滚打、流血流汗,可我们还有幸活着。如今已步入超花甲越古稀满首顶雪的战友们,不论是为官为民、家贫家富都过着平安而稳定的日子,为官者都已退休,早晚散步在林荫花间。一杯清茶,一部手机悠然自得,为民者量力而行躬耕陇亩之间,净蔬纯粮,自娱田园美景。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曾是铁骨铮铮的中国军人。

就如今这物欲横流,铜臭熏天的现实社会中来说,我们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还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士暮年,雄心犹在。中国军人听党指挥、爱国爱民战友情深的传统深藏心中。“八一”前后的银川战友聚会就是很好的佐证。

作者简介:李万成,甘肃武威人,1972年12月入伍,在61师184团高机连服役,1976年3月应部队精简整编退伍。

0 阅读:2

绿拂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