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率30万国军逃跑前,用计骗过我军卧底,为何还是被粟裕识破

妙之评过去 2024-05-19 17:58:37

在淮海战役中,粟裕在啃下黄伯韬兵团之后,就预判到狡猾的杜聿明要开溜放弃徐州。

粟裕在自己回忆录中也是这么写到。

在第二阶段中,徐州敌人的动向一直是我最关注的问题,我分析杜集团下一步的动向有两个可能,一是固守徐州,一是突围。敌人突围对我并非不利,因为如敌人固守徐州,以坚固设防的大城市为依托,将加大我军歼击该敌时的难度。问题是如果敌人突围,我们必须把敌人围死在一定的地域,以求全歼。

但实际上他还是低估了对手,早在黄伯韬被围的时候人家杜聿明早就想卖掉队友跑路。

粟裕和杜聿明(剧照)

杜聿明设计,我军情报失误

当初黄伯韬兵团在被围困初期,徐州剿总刘峙就将徐州一众国军大佬召集想对策,而当时杜聿明就已经判断出,如果救黄伯韬可能会像葫芦娃救爷爷——挨个送,因此坚决不肯出兵因为他在东北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当时大环境是双方已经攻守易势。

但考虑到黄伯韬是老蒋和顾祝同心头宝的他也不肯出来担这个卖队友的带头人,于是撺掇刘峙去进攻刚打下宿县的中野,一来可以围魏救赵,吸引华野主力救援,二来也可以快速集结部队南下守淮河或者干脆南下守长江。

但可奈何老蒋和刘峙非要救援大兵黄百韬,这也就有了邱清泉“总座高见”的名场面。

邱清泉经典瞬间,其实他并不想救援黄百韬(剧照)

而这一来二去,杜聿明放弃徐州的计划自然暂时搁浅。

无奈之下,杜聿明也就不得已去拯救大兵黄伯韬。

但一方面是我军狙击部队是真强,另一方面也是杜聿明怕继续在徐州地区与我军纠缠会被华野吃掉的危险也是出工不出力。

总之已经被围的黄伯韬早已不在杜聿明的计划中,但被拖住一个月,杜聿明还是觉得徐州国军3个兵团一直处在危险中。

而正好这时国军另一个重兵集团——黄维兵团被围困在双堆集,于是杜聿明马不停蹄的飞往南京会见老蒋商讨徐州突围和解救黄维兵团的事宜。

老蒋和杜聿明(剧照)

11月28日,杜聿明到了南京自然也怕老蒋还想和我军决战,把徐州30万大军再陷入河淮战场于是先对老长官顾祝同说:

“目前挽救黄维的惟一办法,就是调集徐州和白崇禧两部兵力和我军进行决战,要不然别说黄维兵团,恐怕到时候南京也守不住”。

顾祝同当然知道这个时候救援黄维不现实,于是就问杜聿明

“现在决定放弃徐州,出来再打,你看能不能安全撤出?”

顾祝同和杜聿明提前打招呼(剧照)

杜聿明心想,好家伙,总算想要放弃徐州了,于是也顺着顾祝同的话说道:

“华野部队正在休整,现在从徐州撤退问题不大,但一定要迅速,不能恋战。我军可以沿着徐州西南撤出,经永城到达蒙城、阜阳间的淮河地区,就近构筑防线站稳脚跟,再向敌人攻击里应外合解救黄维兵团的。”

在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

鉴于国军屡次在情报方面的泄露,致使其屡战屡败,因此杜聿明担心国军国防部内有我军情报人员,而这个矛头也指向了但时国军国防部二厅厅长——郭汝瑰。

杜聿明一直怀疑郭汝瑰是卧底(剧照)

一向敏感的杜聿明总觉得郭就是卧底,于是在当时的国防部会议上,出于迷惑我军情报人员以及保密的需求,杜聿明在陈述部队从徐州撤退的过程之中,故意抛出一个烟雾弹:

他将在数天之后率领徐州剿总残余部队沿着陇海线往东南撤退从海路把30万国军撤退到淮河还有长江以南地区。

不得不说,虽然处境危险,但杜聿明的脑袋还是清醒的,要知道别说国军,就连我军的很多指挥员也想不到杜聿明会舍近求远,绕一大圈直接从西南撤退,因此我军情报人员(郭汝瑰)也确实着了杜聿明的道。

而当杜聿明想要从海路逃跑的消息,传递到粟裕的指挥部时。

一向笃信于情报的粟裕倒是陷入了沉思,杜聿明就真的这么“平平无奇”?

杜聿明和刘峙等人在商讨对策

螳螂在后的粟裕

再说回华野司令部这边。

预料到杜聿明要开溜的粟裕,其实早就已经在想着如何堵住这徐州30万重兵集团,当时粟裕判定杜聿明的逃跑路线无非3条。

第一条——沿陇海路方向。

直接经过连云港海运南逃,不过这条线看似是最近,但问题却也很明显,那就是当时国军压根就没有能力组织可以运输30万大军南下的运输船,而且连云港距离我华野追击部队最近,难度最大。

第二条——沿着东南走两淮。

然后沿着苏中直接过江或者在淮南就近构筑工事防守,这条路看似一路平坦,但水网复杂,而杜聿明的徐州精锐的大多数重装备的机械化部队(邱清泉和李弥兵团)此线路压根不利于机动,甚至还会深陷水网被我军围歼。

杜聿明的三条撤退路线(网图)

第三条——沿着西南突围。

沿着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经过皖西北直接经过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平坦,且借着部队机动优势,退可以南下淮河地区,沿着淮河防守,进又可以和黄维兵团的,与北上和刘汝明和李延年兵团一起南北对进,夹击刘邓和华野进攻黄维的部队,从而直接改变战场态势,对我淮海战役后期作战行程重大的威胁。

而从战场态势来看,杜聿明选择的第1条路,在连云港等我军从容包围,手忙脚乱撤军的的可能性很低,如果他真的走连云港,华野都能提前结束淮海战役。

那么剩下的两条路就是东南走两淮沿苏中撤退,或者就是西南往黄维兵团身上靠。

因此,粟裕面临着50%的捕捉杜聿明概率。

我军追击杜聿明集团

但当时的情况是,无论是外线的军委,还是内线的郭汝瑰,传递给粟裕的情报都是——杜聿明要往两淮逃。

内线那边:郭汝瑰的情报是

“主力由双沟经泗阳直趋五河,然后与李延年兵团会师北进,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当时主席和军委28日给粟裕和华野的电报中提到:

“粟、陈、张在歼灭固镇、曹老集一带之敌以后,请考虑以二六、七、十一、十三等5个纵乘胜渡准南进,切断蚌浦线,包围并相机夺取蚌埠。十纵则留在宿县休整,尔后即用谭、王、李所率各纵及十纵,协同中野解决徐州之敌。是否可以如此及渡准作战有何闲难望告,以便我们作最后决定。”

因此,此时的军委的还是偏向于杜聿明会沿着津浦线走两淮。

军委给出杜聿明走两淮的意见,但也让决定权给到粟裕(剧照)

但对于在战场上和杜聿明打有过多次交锋的粟裕却有着异于常人的战场嗅觉,他却认为,

杜聿明一定会走西南突围。

而粟裕之所以会这么判断也是基于对杜聿明的了解。

首先,杜聿明是一个谨慎的将领。

在粟裕的评价中,杜聿明就是一个“胜将”说白了就是一个会利用自己机械化兵团优势,打大歼灭战的“顺风将军”,这一点无论是抗战时期的昆仑关,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都是如此,一旦逆风此人就会束手束脚和犹豫。

从徐州突围本就是走钢丝,走两淮风险太大,看似有李延年兵团接应,但实际上从李延年和华野王必成的6纵交手上看其作战意志并不强。

一句话——杜聿明不会冒着这个风险让30万国军深陷两淮水网,让我军从容追击。

判定杜聿明不走两淮的粟裕(剧照)

而走西南沿着永城撤退到两淮,则是保险的多。

而且符合于一向追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杜聿明作战风格,从永城撤退可以和黄维兵团合兵,再不济也能依托平原机动将主力带出包围圈,这样杜聿明自己对老蒋也有交代。

于是,在深读了军委的情报和电报之后,粟裕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的思索了很久,其自己也在回忆录中说道

“我们收到军委发来的军情通报说,杜聿明将从两淮方向撤退。这使我左右为难。我虽认为敌人不会由此方向逃窜,但又有情报,万一敌人由此方向逃窜,而我军部署失当,个人贻误军机且不说,势将影响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相信这个情报吧,如果杜聿明不从这边走,而是向西南,与黄维会合,后果更不堪设想。”

粟裕组织兵力追击杜聿明(剧照)

于是思考再三,粟裕还是坚决的认为——杜聿明还是从西南跑路。

但军委的命令又不能不重视,于是他将北线7个纵队部署于徐州以南津浦路的东西两侧(正好在西南和东南方向中间),但重点西南,如杜聿明三个兵团向两淮方向突围,要经过水网地区,速度肯定会减弱,我军再追击也能追得上。

而实际上,后来杜聿明的预判确实也被粟裕所预判。

11月30日,杜聿明假装全面对我军进攻,摆出一副要和我军决战的态势,却命令主力直接沿着永(城)徐(州)公路直接往西南撤退。而看到杜聿明从徐州开始挪窝,粟裕立马判断出其要往西南逃跑,于是命令各部权全速进行追击。

从徐州撤退的国军(剧照)

从11月30日夜和12月1日,华野各纵队直接按原部署展开尾追、平行追击和拦截。

其中徐州以北的渤海纵队直接解放徐州,徐州以东的叶飞1纵、陶勇4纵和谢振华的12纵合计3个纵队尾追杜聿明后面,徐州以南的孙继先3纵、张仁初8纵、聂凤智9纵队还有钱钧的鲁中南共4个纵队平行追击杜聿明。而最外围的的滕海清2纵、宋时轮10纵和胡炳云11纵队由固镇地区分别向永城迂回拦击。

在陈官庄被围歼的杜聿明集团

12月2日,我拦击部队2纵在大回村一带和杜聿明部接上火,随后在2-4日连续3天挡住了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的进攻,待后续部队到来后,采取3攻1守战术,不断挤压包围圈,最后把杜聿明所部牢牢包围在了陈官庄地区,而绝望的杜聿明也给老蒋发了“部队零散,无法应战,故停止整顿一晚,三日继续攻击前进,则四面皆敌,且战且退,极为迟缓……”

最终,再狡猾的杜聿明也难逃粟裕这个老猎人之手。

徐州剿总副总杜聿明被我四纵指战员俘虏

雨田君说

杜聿明和粟裕乃国军和我军中不可多得的百战之将,但和粟裕相比,杜聿明始终是棋差一招,特别是在对战局的把握以及临场指挥上。

和敢于打神仙仗的粟裕不同,保守和本分的杜聿明的受制太多,这除了性格使然,还有他背后那个人菜瘾大的日记狂人……

1 阅读:345

妙之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