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成立,是千万中国人奋斗多年,付出了无数牺牲换来的。在诸多对共和国有功的先驱者中,有很多女性的贡献跟男性一样高,个个都是毛主席口中能顶半边天的女中豪杰。
除了我们最熟悉的宋庆龄等人,有一位被称为黄埔军校最美女兵的伟大女性也非常值得后人尊重。
她叫曾宪植,曾是开国元帅叶剑英的夫人,给两位正国级领导——邓颖超、宋庆龄当过秘书。虽然丈夫是正国级的领导,但她的革命道路全是她自己走出来的。
曾宪植是邓颖超的夫人
封建大户人家的小姐干革命1926年,年仅16岁的曾宪植考入黄埔军校的武汉分校,毕业后,她参加了北伐,在革命的道路上,曾宪植被共产党思想所感染,1928年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曾宪植从小不是个“安分”的人,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她受老师的熏陶,便开始追求革命,然后毅然背弃了她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原生家庭,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成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批女兵,并给军官教导团担任准尉文书一职。
曾宪植考入黄埔军校的武汉分校
在黄埔军校读书期间,曾宪植偶遇了叶剑英,那时她17岁,正是朝气蓬勃,花一样的年纪。叶剑英虽然年长曾宪植十多岁,但他的革命气质吸引着曾宪植,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
叶剑英是位伟大的革命家,他公开通电反对蒋介石,冒着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威胁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了保证南昌起义顺利打响,叶剑英帮助贺龙和叶挺挫败汪精卫的阴谋,并保护起义军安全撤离南昌。
叶剑英为南昌起义尽了一份力
曾宪植的出身高门大户,是晚清名将曾国荃的后人,但这位曾家大小姐却不稀罕曾家家世,非要加入武装革命。与叶剑英的革命思想如此契合,1927年,她便跟随参加了广州起义,然后与叶剑英去了香港,并喜结连理。
新婚夫妻分离然而在动荡的年代,夫妻相爱不能享受是常事,结婚才一年光景,叶剑英就被组织派往苏联学习,1930年才回国。而在叶剑英离开的期间,曾宪植因参加反国民党的游行示威被捕入狱。
地下党组织救出曾宪植后,将她送往日本留学。新婚夫妇,就这么分开,一分就是八、九年的时光。
曾宪植曾出国留学
叶剑英回国后不久,九一八事变就爆发,他很快与党中央领导一起建设红军队伍。当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曾宪植回国后,她也马上投入到抗日救国的行动中,即使有了孩子,夫妻二人还是不能好好相守。
1939年,曾宪植调到桂林任地下组织的联络员,叶剑英在训练游击队。1941年,两人都调到延安,叶剑英任18军团参谋长,曾宪植在中央党校学习,并在敌工部工作。
但多年的劳燕飞分,两人的夫妻感情无法维系,叶剑英另娶她人生女,曾宪植知道后,虽然难过还是决定离开,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革命事业上。
曾宪植后来与叶剑英离婚
全身心投入国家工作十多年的革命工作,几次虎口脱险,曾宪植已经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革命战士了。
由于长漂亮,工作又干的好,曾宪植在革命队伍中一直是抢眼的存在。到了延安后,毛主席得知这个刚烈的女子跟自己同是湖南人,还是晚清名臣的后人,对她多了几分重视,希望将她培养成厉害的革命者。
1946年,曾宪植被调到邓颖超身边做贴身秘书,进入统战系统工作,后来又担任南方局妇女组组长。1948年,曾宪植开始参加中央的妇女工作,筹备全国妇女联合会的成立。
曾宪植曾被调到邓颖超女士身边当秘书
筹备建国大典期间,做事踏实的曾宪植被调到宋庆龄身边当秘书,建国大典那天,她搀着宋庆龄,与国家各领导人一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共和国成立后,曾宪植一直留在妇联工作,历任妇联秘书长、书记、副主席等多个职位。她为全国妇女工作奉献了40年,一直没有再婚。但她不孤独,工作繁忙,每一天都是新的挑战。
曾宪植一直留在妇联工作
在北京稳定后,曾宪植把送回老家多年的儿子叶选宁接到身边,母子俩在椿树胡同,妇联机关大院的一个小屋里居住。屋内陈设简单,但曾宪植从未向组织提过照顾生活的要求。
后来进入特殊期间,曾宪植被送到衡水农村的妇联干校劳动改造,每天干繁重的体力活,还要遭受各种精神方面的问责,身心折磨非常严重。
她的儿子叶选宁也因为得罪了人,被判反革命罪坐了两年牢,后又送到农场改造,在干活时不幸被机器所伤,断了右臂。
曾宪植曾被调到邓颖超身边当秘书
自己和唯一的孩子受到如此大的打击,放在旁人身上大概要一蹶不振,但曾宪植依旧坚强,咬牙挺了下来。1974年,叶选宁去衡水看母亲,发现她疾病缠身非常心痛,毛主席得知后,连忙让周总理把曾宪植接回来,在北京好好养病。
1978年,病愈的曾宪植又回到工作岗位上,再次当选全国妇联副主席,和党组副书记。
40年的妇女工作,曾宪植一直鼓励女性同胞要敢于争取自己的权利,每次开会,她都会强调,妇联会永远支持女性同胞维护权益。
曾宪植一直在为女性同胞谋福利
上了年纪之后,曾宪植因身体无法再支撑高强度的工作,退居二线,叶选宁始终陪着她,直到1989年她在北京病逝。
曾宪植是个传奇,高门大户出身,却不依赖家族庇护,独自在革命路上闯荡。多次政治运动,她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勇于抵制错误,保护同志,不计较个人得失,赢得了党内外的尊敬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