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听到一些关于急救的传言,比如在心梗发生时,可以通过用力咳嗽来自救。然而,这种说法真的正确吗?医生提醒我们,了解这些知识,关键时刻能救命。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当心肌供血不足时,心脏肌肉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导致心肌坏死。
据2022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中显示,2022年中国心血管病现患病人数约3.3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心脑血管疾病中,我国突发心肌梗死的患者达100万,致死人数甚至超过所有肿瘤死亡人数的总和。

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
全身症状: 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一般在疼痛发生后 24~48 小时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 38℃左右,很少超过 39℃,持续 1 周左右。
胃肠道症状: 可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心律失常: 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室扑、室颤可引起猝死,房室传导阻滞也较常见,多发生于起病后数小时或数日内。
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期中血压下降常见,未必是休克。若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 80mmHg,患者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20ml/h)、神志迟钝、甚至昏厥者,则为休克表现。

心梗是由于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急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常危及生命。心梗发作时,应尽可能减少机体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以控制病情,并等待救援。
然而,有些患者在心梗发作时会用力咳嗽,认为可以排除痰液和异物,从而缓解症状。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科学。用力咳嗽会明显增加体力消耗,造成耗氧量增加,容易加重心肌缺血和坏死,不仅起不到自救的作用,反而还可能会加重病情。
因此,突发心梗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就地休息,及时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以扩张血管,增加心肌供氧量,并缓解疼痛。同时,应避免过度用力和情绪激动,保持安静,放松身心,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加剧、大汗淋漓等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等待医护人员的到来。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患者应保持镇静,尽量避免移动,以免加重病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突发心梗是一种常见的紧急情况,了解如何正确应对心梗发作,对于保护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1. 保持冷静:尽量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惊慌可能会导致心跳加速,加重病情。
2. 休息: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尽量保持安静,避免过度劳累。
3. 服用速效救心丸:如果平时有冠心病病史,可以立即服用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但如果没有病史或对药物不熟悉,不要随意服用。
4. 寻求帮助:如果情况严重,无法独自应对,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寻求周围人的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预防心梗的发生: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
2. 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总之,了解突发心梗的自救方法及预防措施,对于保护生命安全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心梗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