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路上的“点灯人”
——记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庭长秦硕
“看这张纸,还能回到原本的样子吗?”在给某小学的学生上法治课时,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庭长秦硕用一张揉皱的纸,来形容欺凌造成的伤害,“每当有同学受欺凌,他的心理伤害就像这些折痕,我们看到,即便打开,它也难以恢复如初。”
每次讲完课,秦硕都会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反应,有的同学比较轻松,表示身边没有类似的情况,有的听完则会陷入沉默。课后,秦硕都会在班里多等一会儿,遇到来寻求帮助的孩子,她都会积极地给孩子“出主意”,并保持联络,直到彻底解决问题。
作为一个有12年少年审判经历的法官,秦硕习惯于将工作在法庭外不断延伸,她常说,少审法官,要成为所有孩子们勇于面对不法行为的底气。
图为在“送给孩子一束法治的光”未成年人普法访谈活动中,秦硕介绍少年法庭工作。
让迷途的“小船”归航
“难道未成年犯罪就该轻判吗?”
十几年前,秦硕从刑庭调到少年法庭工作,作为一个“老”刑事法官,她对犯罪从来是绝不姑息、嫉恶如仇的态度,十来年里,她也办了大大小小不少的案子。但是,持刀拦路抢劫的孩子,她还是头一回见。
这一见,就彻底颠覆了秦硕的认知。
这起案件的被告人,是一个穿着白衬衫的男孩,庭前谈话时,他小心翼翼地坐着,两只手紧紧攥着放在膝盖上,说起话来有些内向。秦硕得知,他是班里的班长,正在读高三,打小就成绩优异,一直是老师、家长最放心的尖子生。
看着这个眼神纯粹的男孩,秦硕很难把他和持刀抢劫联系到一起。是什么让这个男孩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在写判决之前,她决定再次和孩子的父母聊聊。
“秦法官,你最近读书了吗,我这有几本好书。”一见面,孩子父亲的话让秦硕有些错愕。
“我这次来,还是想了解一下孩子的情况,他平时在家,有反常的表现吗?”
“没有。”父母几乎是异口同声。“从来都没有过。”母亲补了一句。
看着这对异常平静的父母,秦硕似乎找到了症结。这个家庭的教育分工十分明确,父亲负责辅导学业,母亲负责照顾孩子的生活,每天吃饭的半小时内聊的都是时政新闻,饭后各自进屋学习,家里开启了“静音”模式,常年保持着“学习”的状态。在充满严格秩序感和“冷漠的爱”的家庭里,孩子的任何反抗都激不起一点浪花,于是,在与父母因一些生活琐事发生分歧后,他离家出走了。男孩在路上随机劫持了一名路人,索要200元钱,他的目的就是证明给自己的父母看,不靠学习,他也能拿到钱。
“罪错少年的真实想法和最终实施的行为可能是不一样的,要重新考虑个案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秦硕最大的感受。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不教而诛,是绝不可取的。“绝大部分孩子出现偏差行为只是一念之差,只要适时拉一把,都能回到正途。”
图为秦硕回访帮教未成年犯。
按照之前的想法,抢劫这种严重的暴力犯罪是不可能被判缓刑的,但这次,秦硕改变了主意。
对少年犯罪,什么是最好的裁判结果?秦硕认为,要宽容,但绝不能纵容。少年审判并不意味着简单地从轻处罚,而是评估每一起案件的社会危害性,挖掘每一个案子中孩子走入歧途的原因,并为他量身定制矫治方案,确保以后不要再出现违法犯罪行为。这样,罪错少年不仅拿到了一纸判决,还拿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更重要的是,让那些真正有意悔改的少年们,获得了续写人生的可能。
缓刑考验期内,这个男孩如愿考上了大学,在随后七年的帮教中,秦硕与他的父母多次沟通家庭教育方式问题,协助孩子修复与父母的关系,让他逐渐走出阴霾。男孩不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也走上了工作岗位。如今,他用实际行动回报着当年选择相信他并坚定地拉他走出迷途的人。
“审判的结束不是案件的结束,孩子在此后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年里,秦硕探索出了一条对罪错少年的挽救、教育之路。她带领少年法庭探索“首审责任制”,结合“三审合一”综合审判改革,对于涉及同一未成年人权益的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均由首审法官负责审理,建立法官与涉诉未成年人的一对一管理模式。除了刑事犯罪以外,对于在一些涉及孩子抚养、监护问题的家事案件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进行针对性关注和指导,持续性跟踪。“我们的目的是要确保他以后不要再出现违法犯罪行为,而不是简单地从轻处罚。”案结事了不是终点,挽救一个孩子是秦硕和她的同事们更大的目标。至今,秦硕和她少年法庭的同事们已审理涉未成年人案件2万余件,跟踪帮教千余人,无一再犯。
照亮“隐秘的角落”
作为一名少审法官,秦硕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秦硕审理的案件中,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占比在一半以上。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秦硕坚持依法从严惩处,以“霹雳手段”亮明零容忍立场。
在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中,有一些受害人,总是沉默的。有的受害少年,宁愿把秘密深埋在心底,也不忍再揭开结痂的伤疤。有的孩子,不知道如何脱离深陷的泥淖,甚至宁可轻生去换取解脱。性侵未成年人犯罪,这个对未成年人来说“最黑暗的犯罪”,往往敏感又复杂,护佑未成年被害人的幼小心灵,曝光掩盖在合法身份下的“隐形犯罪”,是秦硕一直努力的方向。
2017年,秦硕审理了一起广受关注的“名师家教”性侵17岁学生案,她果断决定对被告人作出当时最高期限为五年的“从业禁止”,即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假释之日起五年内禁止从事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教育工作,让罪恶手段曝光在社会之下。2020年,秦硕带领少年法庭总结审理的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尤其是熟人作案情况,并发布典型案例,向全社会敲响警钟。2022年,秦硕审结了全国首例适用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性侵害未成年人的教职人员依法宣告终身禁止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工作的刑事案件。案件办理过程中,秦硕对被告人依法从重处罚,认定被告人王某犯猥亵儿童罪,同时宣告禁止其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工作,该案入选“2022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案件”。
图为最高人民法院举办的“六一”公众开放日活动中,秦硕演绎模拟法庭情景剧。
近年来,随着未成年人“触网”年龄不断下降,出现了隔空猥亵这一新型网络犯罪。这类案件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报案延迟性,不法分子会化身为同龄人、好朋友、星探等多种角色,骗取未成年人的信任,在聊天中获取他们的个人信息,并诱导发送私密照片、视频。十岁左右的孩子恰恰是辨识力低,但网络社交需求高的一类群体,如果监管不慎,极易被假象迷惑,从而落入陷阱,而他们的父母,大多数都对孩子的遭遇一无所知,直到警察上门才恍然惊觉。
秦硕认为,在网络的隐蔽空间里,孩子受到的伤害其实比现实中还要多。面对被告人以没有实质接触为由的抗辩,她用扎实的证据链条和掷地有声的判决宣告对侵害未成年人行为的零容忍态度。2023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强奸、猥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第九条规定,胁迫、诱骗未成年人通过网络视频聊天或者发送视频、照片等方式,暴露身体隐私部位或者实施淫秽行为,符合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的,以强制猥亵罪或者猥亵儿童罪定罪处罚。随着“隔空猥亵”入罪依据明确,秦硕表示,将继续用法律武器斩断隔空“黑手”,让隐匿于“网”下的犯罪无所遁形。
“我们想让被害未成年人知道,坏人已经得到了严厉惩处。”秦硕认为,恶性事件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无法逆转,但也绝不能止步于痛心。要第一时间启动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性工作,对受害未成年人及家庭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也要聚合各方力量,构筑起保护青少年的“防火墙”。以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为契机,秦硕带领少年法庭升级建立“N次方”家庭教育联动机制,聚合法院、妇联、教委、社工等多方力量,利用丰富的案例资源、教育资源等优势,为涉案青少年及家庭提供更大程度的引导和帮助。
在最隐秘的角落里,秦硕用判决担起的正义,挑起了夜幕的一角,撒下了晨曦的微光。
“结案不是终点”
“办理涉未案件,结案并不是终点,孩子的事,我们有责任管到底。”
在一起起青少年犯罪的案件里,秦硕既为被害人痛心,也为被告人惋惜。总结罪错少年走向歧途的原因,她发现,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不能等他出现罪错行为以后再去帮教。”近些年,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的工作重心前移,在犯罪预防与矫治教育上下足功夫。
“秦法官,上次谈话以后,孩子心情稳定了很多,也愿意上学了,同学关系也好了很多,过些日子,让他再去找您聊聊,可以吗?”接到家长兴冲冲打来的电话,秦硕也露出了微笑。
当下,对苗头性的不良行为和偏差行为进行“一对一”辅导与矫治,是秦硕法庭外工作的重点。当一个案件走上法庭,就意味着伤害已经产生,而矫治不良行为是预防犯罪的有力手段。
在出现苗头性问题时,秦硕和同事们会以法官的身份来到学校,与存在问题的青少年进行专门谈话,也会联系学生家长,就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复盘和指导,消除由“小错”变成“大错”的隐患。
“欺凌行为如果不加遏制,会产生两个结果,要么是给被欺凌者带来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要么就会使他变成下一个施暴者。”2023年,面对未成年人校园暴力多发频发的问题,秦硕带领少年法庭探索创建预防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X”计划,综合运用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疏导、观护帮教等特色工作,促使家长、学校等主体合力保护被欺凌者权益,从源头上减少伤害发生。
除了点对点的警示教育,秦硕也在不断延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孩子提升法治意识,平时接触到的案例,她总会用通俗的语言讲述给孩子们听,要让他们知道,身边存在什么样的风险,要如何去防范。
在学生心目中,她是“会讲故事的秦法官”,从神兽獬豸的故事到现代法治精神,从拒绝校园欺凌到防范网络暴力,她和同事们的身影频频出现在中小学的讲台上。每年用真实案例编写的《学生手册》《家长手册》在学生和家长中反响良好,法治课也真正做到了分级、分层,适时调整。海淀区法院少审法官的足迹遍布北京市50余所中小学及海淀区全部幼儿园,惠及万余学生与家庭。
秦硕在中关村三小讲授法治课。
“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网络、司法,这六大保护不能有任何一个缺口,不然就有可能让他从保护圈里脱离,造成可怕的后果。”用一张细密的“保护网”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完整的蓝天,秦硕和少年法庭的法官们既照亮着孩子的未来,也用情用力描绘着各方携手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动画卷。
手记
“做一切有利于孩子的事”
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诸多荣誉背后,是一个低调务实、简单纯粹、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业的少年审判法官。采访过程中,秦硕十分爽快,她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言语之间,能感受到她心中燃烧的恪守正义、守护少年的信念。
从事少年审判工作12年,秦硕既有雷霆手段,也有慈母心肠。面对伸向未成年人的黑手,她用法槌驱赶阴霾,用刑罚向罪恶宣战,用铁面威严荡平隐匿的风险;她也身体力行,走到孩子身边,播撒法治阳光守护晴空一片。面对迷途知返的少年,她又会春风化雨,给予润物无声的帮扶和不离不弃的引导,她把“教育、感化、挽救”六字方针放在心间。
“做一切有利于孩子的事”,她将本职工作延伸,走出法庭,频频出现在学校内外。只要有孩子需要法治守护的地方,就有少年审判法官的身影。当问及什么是现阶段工作的目标,“让社会更好地保护孩子”,是秦硕给出的答案。
不止步于案件,秦硕和她的同事们致力于联动各方力量,全力助推形成社会共同参与、同向发力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大格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沐浴在法治阳光下,用实际行动构建起保护未成年人的铜墙铁壁,是秦硕作为一名少年审判法官的承诺,也是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倾情奉献和坚守。
以法治之剑守护孩子成长
2024年11月,中国法院博物馆举行“人民法院少年法庭成立四十周年成就展”,国家宪法日前夕,我与海淀区的中小学生们一起参观展览,一起走进了少年法庭的成长历程。“秦法官,再讲个故事吧!”孩子们沉浸于那些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也在一个个真实案例中感受到了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发展与完善。参观结束后,有孩子大声提问:“秦法官,下次法治课什么时候讲?”这是我收到最动听的邀请。
图为秦硕在中国法院博物馆为孩子们讲解少年法庭工作。
图为秦硕带小学生在中国法院博物馆开展寻访少年法庭活动。
从事少年审判已十二年,谈起审理过的案件,我没有“最深刻的印象”,脑海里不停闪现的是那一个个走进法庭的身影,有些因为时间久远而模糊了容貌,有些因为孩子紧张而抽动的嘴角,还历历在目,他们的故事我都记忆犹新。作为少审法官,我希望重新点燃每一个涉诉孩子眼中的光。当然,我更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青春无悔。作为少审法官,我自认为有一种力量,是以法治之剑守护孩子们健康成长。
作为少审法官,我将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这一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出的新部署与新要求,面对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新特点,努力促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融合发力,做实做好“抓前端、治未病”,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来源:人民法院报2024年1月6日第5版
供稿:海淀法院
编辑:姜欣雨 汪希
审核: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