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安富街道有家废弃的兵工厂,是备战时期修建的。当时国际环境紧张,敌国有强大的军工能力,以我国薄弱的国防不足以抵挡已经拥有核战力的强国,为预防敌国的核轰炸和空中打击,不得不将刚起步的工业转移到深山老林里。转移的工厂首先要隐蔽,然后就是分散,安富街道就有一家庞大而又分散的兵工厂,为方便管理以村来命名从华江1村一直排列的8村。
上世纪60年代建设的兵工厂,难免会联想到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跟苏联交恶、美国对我国不友好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工业建设,因建设重点是国防第三道战线内,所以将这场工业建设称为三线建设。建国初期都在模仿苏联的老路,工业都以军工为主,民用为辅,所以当年的大部分工厂都带有浓重的军工背景。
按三线建设指挥部的要求,工厂选址必须靠山、隐蔽性强,而且还要分散,更重要的是要有水。当时建设的工厂,特别是生产兵器的工厂,大部分都是铸造、零配件到成品都由工厂独立完成,铸造车间生产出来的配件需要冷处理,冷处理不可缺水源。所以每到一家三线厂参观,就不难联想到三线厂建设在有水源的山沟里了。
国营华江机械厂,军工代号5003,主要生产57毫米高射炮弹,57毫米炮弹是59式高射炮专用弹。59式57毫米高射炮是苏联C-60式57毫米高射炮的仿制品,1965年后定型量产,随着军工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防控体系的不断完善,59式57毫米高射炮已退出现役。
华江机械厂是国家大型二类企业,在职人数超过两千人,妥妥的县团级。华江机械厂建成就进入高峰期,珍宝岛反击战到对越自卫还击战的10年间,工厂不停的加班加点,机器声不分昼夜的响着。周围的村民随时都能看到试炮弹的火光,运送炮弹的军用运输车不断地进出工厂,可谓是一片繁荣。
一家工厂一座城的配置要求,华江机械厂亦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严格的安保和纪律的严明,使得附近的村民对华江军工城感到望尘莫及,想靠近都难。就隔着一堵墙,里面的人好热闹,外面的人对于里面什么都不知道,感到格外的神秘。生活区内有医院、学校、职工俱乐部、电影院、大礼堂、商店等配套设施,足以让职工不出厂就能享受到当时最好的社会福利。
军工城的职工不仅在社会福利上跟周围村民有着极大的差距,生活福利上更是让人羡慕不止。逢年过节,职工都能分发到礼品,生活用品都是从外地调拨过来的。80年代物资相对较缺乏,从外地调拨过来的生活用品都是专供华江厂,跟地方一丁点关系都没有。让附近村民最羡慕的就是电灯的使用,那时候的农村还在油灯时代,厂里面已经是灯火通明,俨然是一座不夜城。
用电已经让人羡慕得不得了,更让人羡慕的是还有电影看。小时候隔壁家大伯也是三线厂职工的,不过他家的孩子没跟随大伯去军工城生活,只有放假的时候才会去跟大伯生活一段时间。每次回来讨论的就是看电影,那时候的电影尽管都是南征北战、智取威虎山等电影,听到人家说的内容犹如在看电影般。想想当年听留声机都觉得很满足的年代,看一场电影那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
随着改革开放的出台和工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发展方针也从军事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并将以优胜略汰的方式逐步把产能差、军品技术含量低的兵工厂淘汰。军品淘汰后的兵工厂开始军转民,为应对新的市场环境,隐藏在深山老林里的兵工厂转向城区。华江机械厂搬迁后,留下很多时代感极强的老建筑,好在这些老建筑距离场镇不远,大部分仍有人居住,现在的华江厂生活区就像是一座落寞的军工城。
每一家三线厂都有它的历史,亦有它独特的文化,华江机械厂存在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但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它的使命,或许这就是当年花巨资、几百万人参与所带来的价值。三线厂看的不是它现在落魄的样子,而是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和故事。三线建设表面上是应对国际形势和打持久战做准备,实则是一场工业格局的变动,若没有三线建设,或许重庆的重工业基地和成都的电子工业和航空业就没有这么的完善。做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很多人都说着三线建设是吃力不讨好,但又有谁去想过,我国现在的工业布局是在三线建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致敬三线建设者。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重庆,兵工厂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