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让孩子成为我们期待中的"成功者"。
而是帮助他们成为能够承担生命重量,又不失去诗意和尊严的完整人格。
过好自己的一生,无形中也是给孩子做了榜样。
努力培养的下一代,如果按照孩子的天赋来养,不用培养得那么辛苦的。
现在的我们,辛苦只不过是想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
有一句话叫做:
如果你允许孩子甘于平凡,那他一定会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凡。
当下,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各自的责任。
在这些表象之下,我们内心的困惑与挣扎往往被掩盖、被压抑,最终化作无声的叹息。
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小说《马人》,通过一位平凡的中学教师的故事,以独特的"人马"意象,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特别是当代父亲所面临的精神困境:
在责任与梦想之间,在生存与尊严之间,在付出与回报之间,那些难以调和的矛盾与永恒的思考。
这种我们现代人的困境,在家庭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在扮演着双重角色:既要维持生存的尊严,又要承担教育的重任。
《马人》中的父亲卡德维尔,正是这种角色的典型代表。
他要养家,妻子身体不好,自己收入不高,为了维持中产阶级生活,他还要买一个别克车,那个别克车也没钱去更换。
这看似简单的生活描述,却揭示了当代家庭教育的第一重困境:父母常常在生存压力下,难以为子女提供理想的教育资源。
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很复杂,他不善于奉承,只会艰难地去认真工作。
学校里面又出现了很多令人失望的事情,比如说他看到一个女董事衣冠不整地从校长的办公室里跑出来,但是他自己默默地看到,也只是把这些压在心里。
这种沉默,不仅是职场的无奈,更折射出他作为父亲在教育孩子时的困境:
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孩子树立正直的价值观。
他全部的努力都用来培养自己的儿子彼得,让他去学艺术、学绘画。
现实环境中,我们很多自己也是这样的父母,包括我自己。
在父亲精心的培育下,彼得后来跑到纽约成了一个三流画家,他没什么天赋。
这种教育的结果,折射出现代家庭教育中最深层的矛盾:
我们往往带着改变命运的期待去培养下一代,却又受限于自身的认知边界。
卡德维尔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却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
教育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追求所谓的"成功",而是要培养孩子真正的生命力量。
这个父亲最后觉得,作为一个男人,自己的生活就像上半身是人,他有自己的向往,想过一种符合自己心愿的自由生活,想去旅行。
但是不行,他的下半身是马,要去驮负生活的重量,内在的困厄和痛苦又不能表达。
厄普代克在这里写出了现代社会里很多父亲内心深处的那种深深的悲叹,要承担的义务责任,这是传统社会赋予一个男人的角色,他必须去努力完成的事情。
这种双重身份,也暗示了现代父母的教育困境:既要为孩子描绘远大前景,又要面对现实的种种局限。
到最后彼得的父亲去世了,彼得慢慢长大了,他不停地回想起父亲。
有一天他忽然想到:父亲这一辈子的努力有什么价值?
父亲想把他培养成一个比自己命运更好的孩子,有更好的前程。
但是自己无非也就是在社会里被推着往前走,变成一个三流画家,又有什么价值呢?这种代际之间的期待与失落,揭示了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
我们到底该如何定义教育的成功?
书中的父亲一生特别艰辛地投入,换来的也就是成为自己这样一个平庸的人。
厄普代克看出很多人一代又一代如此艰辛地努力,其实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但还是那么深深地投入。
这种情况下的家庭教育,往往陷入了一个误区: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中孩子的真实需求和成长。
同时这也带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阶层本身的巨大差异。
上一代人把自己的期待压在孩子身上,但是他们并不能把真正的现代的、自由的、创造的精神给予孩子。
他们所追求的都是富人们或优越阶层已经抛弃的东西,社会的安排总是让底层去追求上层已经不需要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彼得觉得自己身上没有什么被这个社会所真正需要的才能。
这种教育困境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家庭教育更深层的问题,父母们需要认识到,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的期望与投入,而是要:
理解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
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权;
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能力;
传递对生活的真诚态度和精神追求。
我最大感悟就是,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培养出"成功"的孩子,而在于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
卡德维尔父亲的付出,虽然没有让儿子成为顶尖画家,却在默默传递着一种精神:即便在困境中,也要守护内心的诗意与尊严。
在当下生存的重压下,我们是否还能守住内心的诗意与尊严?
卡德维尔父亲的一生,像是一个隐喻:上半身的人性向往自由与理想,下半身的兽性却必须驮负现实的重量。
这种撕裂,这种困境,构成了当代生活的底色。
如厄普代克所暗示的:
生命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最终到达了怎样的高度,而在于在这种困境中,我们是否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否依然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诗意。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天赋和成长节奏。
有些孩子需要严格管教,有些则需要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教育。
因材施教的真谛,在于尊重孩子的独特性,用适合的方式浇灌每一朵花。
过好自己的一生,在生存的重压下依然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或许才是我们能给予下一代最宝贵的榜样和财富。
即便是在最平凡的生活中,那些看似徒劳的坚持与付出,那些微小但真诚的努力,都在默默编织着人性的尊严。
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