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女儿和我大吵一架。
起因是女儿刚上高二,眼看着学习任务越来越重,但她却一点也不着急。晚上,她在房间写作业,我顺手拿点水果过去,却没想到撞见她在偷偷玩手机游戏。
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这孩子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呢?明年就要高考了,现在还一点都不着急,天天玩手机。手机游戏到底有什么好玩的?还用写作业作掩护偷偷地玩?
想起,有孩子考到清华北大等名校,却因为沉迷于游戏而被退学的新闻,我更加的惶恐不安。
中国计量大学的校长曾说过,每年被取消学籍的同学,有90%是因为手机游戏。
为什么这些孩子如此沉迷于手机呢?背后到底又有着怎样的原因?我百思不得其解。
孩子手机上瘾背后
是心中安全岛的崩塌
直到我看到了《为何家会伤人》中,小云的故事:
小云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因为头胎是女儿,所以她的父母都期望生一个男孩。
但小云的出生,让他们的愿望落空,加上工作很忙,便将小云寄养在乡下的外公外婆家,直到上学。
小云从小就被父母忽视,所以她一直认为自己不被认可。而唯一能获得父母关注的机会是考出好的成绩,所以那时的她用功读书,从不逃课,成绩也一直不错。
但是,这一切在她上五年级的时候变了。
小云因为在学校赛跑,摔断了右手。手好了之后,她的成绩一落千丈,开始迷恋上网。
她每次至少要玩两个小时左右,有时被批评了,甚至干脆不回家,整夜地待在网吧里。
她经常和网友聊到自己对亲人的怨恨。每当有父母或长辈要教育她的时候,她也会表现的非常地厌烦,生气,大喊大叫,甚至说要杀死某某。
父母为了她沉迷网络的事情,批评、教育她,甚至帮她转学过很多次,但小云都没有改变。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小云沉迷于网络也不是一天转变的。
美国临床心理学大师罗杰斯提出“安全岛”的理念。他认为,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无条件和积极的关注是他们成长至关重要的因素。
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不提出任何要求,也不谴责。无论他有什么缺点,都能得到积极的关注,孩子就会在心中形成一座“安全岛”。
而这座安全岛,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在潜意识中扎根。
然而小云的父母却没有帮她建立起这座“安全岛”。
对于那时的小云来说,因为成绩好而得到父母的关注,所以她将成绩变成了暂时的“安全岛”,而这个岛却并不牢靠。
后来,小云成绩的“安全岛”也因为事故而崩塌了。
想起心理专家武志红曾说的话:“许多孩子之所以迷恋网络,一个常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一个可靠的安全岛。他们被父母、学校‘遗弃’了,他们的安全岛四分五裂。于是,他们去网络上构建新的、虚幻的安全岛。”
所以,小云失去了方向,当她生气时、难过时、哭泣时、想要求救时,却找不到可以依靠的地方,只能将注意力转移到虚构的网络空间。
因为,在那里,她是主角,在那里有人听她倾诉,支持她,也对她没有任何的要求和条件。
其实,很多沉迷于手机的孩子也是这样的,他们心中的安全岛坍塌了,所以急切的希望去构建一个新的、虚幻的安全岛,而网络就成了那个新的替代品。
想到我曾经也很焦虑,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疏于对她情绪和需求的关注。难道是因为这样她才沉迷于手机的吗?
帮助孩子建立安全岛
需要父母的关注、陪伴和爱
之前看过一个故事,清华学霸陈逸贤的父亲分享他的教育理念。
当被问到孩子为什么不玩手机的时候,他只是掏出了一部老人机说,“想让孩子做到,家长就必须做到”。
我不禁回想,自己也常常会沉迷于刷视频、追剧,而让孩子等一下,或是忽视她。所以,孩子才会觉得,我说的话不管用吧。
美国思想家艾默生说:“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的质量、陪伴和榜样示范。”
《少年说》中有这样一幕,男孩叶子健在天台,含着泪对父母说:
“我认为,手机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因为,每次我抬头,你们都在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看,我不知道手机到底有什么东西,比我还重要。
你们为了图安静,把手机扔给我们,让我们一个人玩,等我们长大了些,沉迷于手机,你们又觉得是手机耽误了我。”
孩子的话,像一记重锤,砸在我的心中。我们常常要求孩子不玩手机,可我们又做到表率了吗?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过一个调查,报告显示,家庭教养模式对孩子影响巨大,孩子是否沉迷网络游戏,家庭教育是关键,父母越关爱孩子,孩子越不会沉迷于网络游戏。
让孩子不沉迷于网络世界,需要的是我们的决心。在精神上关注、陪伴、引导孩子,与他们一起找到比网络更加有趣的世界。
孩子不沉迷手机
可以从这几点做起
作家徐涛曾说:“对于孩子来说,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为孩子打造的原生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
避免孩子沉迷于网络,需要从父母开始改变,从环境开始改变。
1.陪伴孩子,引导孩子走出情感上的孤独
北大心理学博士在读的@北大奕戈,曾分享他考上北大的经历。
初二时,因沉迷于网络游戏,他的成绩并不是很好。当他的爸爸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就将家里的网络和电视全部停掉。陪孩子一起断网,孩子学习时,他就在外面看书、学习育儿知识。
从初三到高三,四年的时间,全程陪在孩子身边,从不懈怠。每晚睡前,他也会和儿子聊聊天,主动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
爸爸的陪伴和付出,让孩子不仅戒掉网络游戏,成绩也稳步上升,最终考上北大逆袭成功。
《朗读者》中有一段话:“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
用严于律己带动孩子自律,用高质量的陪伴降低孩子的情感孤独。“为了孩子”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2.引导孩子,寻找网络游戏外的宣泄口
教育学博士陈美龄,将3个儿子都送进了斯坦福大学。
她的孩子从小就不玩手机和电子游戏,因为她认为家长陪伴孩子,玩现实的游戏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她每天都会与孩子们交流,带他们去尝试各种有趣的事情,帮他们找到兴趣。
比如,弹钢琴、吉他、画画、陶艺、棒球、足球等。让孩子空闲的时间能够充实又有趣。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不会觉得无聊和空虚,需要用手机打发时间。
孩子在学业中、人际中、生活中,不免会遇到一些压力和挫折,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喜欢的、适合的事情,找到一种健康积极的宣泄途径,帮助他们走出网络游戏的世界。
3.引导孩子,远离网络游戏的“朋友圈”
孩子除了在家,在校的时间也很多。有些孩子,在父母那里无法得到情感寄托,就容易受到身边朋友的影响。
心理学家哈特·布兰顿(Hart Blanton)和梅莉莎·伯克利(Melissa Burkley)提出“同伴规范影响理论”,也就是随着同伴关系的稳固,他们越来越能塑造彼此的行为、态度甚至价值观。
这甚至会变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促使“小圈子”里的孩子不得不对同伴忠诚,包括不得不玩网络游戏。
而我们要做的不是强硬的阻止,而是引导孩子,坦诚的和孩子聊聊,为什么喜欢那个朋友?询问他“××是不是很有礼貌又很爱帮助人”,引导他“妈妈觉得,真正的朋友是.......”
帮助孩子多角度地观察和认识自己的朋友,学习如何交友,真正帮助他们远离那些“沉迷游戏”的朋友。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孩子,也许我们会少了很多自己的时间,也许会少了一些既得的机会,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未来,他们将带着从原生家庭中习得的观念和行为,与父母渐行渐远。
而我们能给孩子的,不过是给予他策略上的引导和情感上的支持。
让孩子建立起牢固的“安全岛”,从而内心变得富足、坚韧,可以抵御诱惑、面对风雨。
点个“赞”,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爱”的安全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璀璨人生。
与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