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曾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煤炭开采历史悠久,阜新矿的蒸汽机车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承担着繁重的煤炭运输任务。自1940年阜新因煤建市起,蒸汽机车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轰鸣,见证了阜新煤炭工业的发展与兴衰。
海州露天矿是阜新煤矿的杰出代表,作为曾经的亚洲最大露天煤矿,自1953年投产至2005年闭坑,累计开采煤炭2.4亿吨,为新中国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在海州露天矿生产期间,蒸汽机车是主要的运输工具之一,它们拉着满载煤炭的列车,昼夜不停地穿梭在矿区的铁路上,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着源源不断的能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蒸汽机车逐渐被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等更先进的交通工具所取代。2016年9月1日,阜矿最后一台蒸汽机车正式落火,标志着阜新的蒸汽机车时代彻底结束。这些曾经的“钢铁巨兽”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被废弃在矿区的各个角落。
如今,在阜新矿的一些地方,还能看到这些废弃的蒸汽机车。在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有产自德国、捷克、原苏联等国和中国自主研制的不同型号的蒸汽机车和电机车64台。其中,电镐左侧摆放的是一台上游939号蒸汽机车,1975年产于唐山。这些机车经过修复和保养,作为工业遗产的一部分向游客展示,让人们可以近距离感受蒸汽机车的魅力,了解阜新矿的历史和文化。
然而,并非所有的废弃蒸汽机车都有这样的“待遇”。在阜矿运输部机车封存场,还封存着许多多年来矿铁报废的蒸汽机车。其中以上世纪30年代制造的mk1(后称“解放1”)型蒸汽机车最为著名,剩余的则都是上游型,以及阜新矿铁用棚车改造的客车车厢。由于荒废多时,且疏于打理,这些机车已破败不堪,成为时代的记忆。它们静静地停放在那里,车身布满灰尘和锈迹,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和如今的落寞。
从文化价值来看,蒸汽机车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它们承载着阜新矿工们的记忆和情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蒸汽机车不仅是一种运输工具,更是矿工们生活的一部分。
从艺术价值来看,蒸汽机车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们庞大的身躯、复杂的机械结构以及独特的造型,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阜新矿废弃的蒸汽机车是阜新宝贵的工业遗产,它们见证了阜新煤炭工业的辉煌历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