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小学校园商超因其高额利润和潜在的垄断经营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12 月 17 日,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校园商超规范管理指导意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校园商超,已设置的将逐步退出。这一文件的发布再次引发中小学商超是否应撤出校园的讨论。
在非寄宿制中小学中,学生们每天都会放学回家,在校内的时间相对较短,且主要任务是学习。与寄宿制学校不同,他们对校内商超的依赖程度较低。例如,一些非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早上在家中吃完早餐后前往学校,中午又回到家中就餐,在校期间基本不需要购买食品或其他生活用品。即使有需求,也可以在上学或放学途中解决。因此,禁止非寄宿制中小学设置校园商超,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小,却能有效减少学生接触不健康食品和商业诱惑的机会,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于寄宿制中小学而言,情况则较为特殊。由于学生长期住校,日常生活用品和部分食品的需求确实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这类学校可根据实际需求,在经过一系列严格程序后决定是否保留校园商超。具体来说,校方需要征求家委会和学生代表的意见,之后再由学校领导班子、校代会或教代会等进行集体讨论,综合多方面因素后做出决策。一旦确定保留,校园商超的经营管理也将面临诸多限制与规范。在商品种类方面,中小学校售卖的食品类商品原则上只允许售卖纯净水、矿泉水、预包装面包、牛奶等预包装食品和新鲜水果。高盐、高糖及高脂的食品和酒精饮料被列入禁止售卖名单,像薯片、辣条等高盐高油零食,以及可乐等高糖饮料都不能在校园商超中出现。同时,校园商超严禁采购、贮存和销售包装或标签具有色情、暴力、不良诱导形式或内容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商品,也不得对含糖饮料、调味面制品等零食进行广告宣传。若要增加其他食品销售种类,必须经过学校领导班子和家委会集体讨论同意后方可执行。
学生时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需要充足且均衡的营养来支持生长和学习。然而,校园小卖部中的商品往往以高盐、高糖、高脂的食品为主,这些食品虽然在口感上能够满足学生的一时之需,但长期食用却会给学生的健康带来诸多潜在威胁。据相关研究表明,过多摄入高糖食品可能导致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高盐食品则与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高脂食品容易引发肥胖和血脂异常。而且,这些食品中的添加剂、防腐剂等成分也可能对学生的身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影响智力发育、干扰内分泌系统等。像辣条,其盐分和油脂含量都很高,且含有多种添加剂,长期食用可能会对学生的肠胃道造成刺激,影响消化功能。此外,一些色彩鲜艳、口感甜美的饮料,通常含有大量的糖分和添加剂,过量饮用会增加学生患龋齿、肥胖等问题的几率。
校园小卖部的存在还可能给学校管理带来一系列挑战。课间休息时间本就短暂,小卖部容易吸引大量学生聚集,造成人员拥挤,增加了校园安全隐患。比如,在一些学校的课间十分钟,小卖部周围常常围满了学生,狭窄的通道被挤得水泄不通,学生们推搡打闹,很容易发生摔倒、碰撞等意外事故。而且,学生购买零食后产生的垃圾如果得不到及时清理,会影响校园环境卫生,破坏校园的整洁美观。一些学校在课间经常能看到教室、走廊等地丢弃着各种零食包装袋、饮料瓶等垃圾,不仅增加了保洁人员的工作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此外,小卖部的经营活动可能会对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一定干扰,比如噪音问题、学生上课分心惦记去小卖部等情况。
校园小卖部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商业利益链。由于学生群体数量庞大且相对集中,校园小卖部具有稳定的客源和较高的消费潜力,这使得其租金居高不下。一些学校的小卖部年租金甚至高达百万元以上,如此高昂的租金必然会增加经营成本,而商家为了获取利润,往往会提高商品价格,将成本转嫁到学生身上。这就导致校园内商品价格普遍高于校外市场,学生和家长不得不为此支付更多的费用。更有甚者,部分校园小卖部还可能存在利益输送等不正当行为。一些地区曾曝光过校园小卖部经营权拍卖过程中的违规操作,如暗箱操作、围标串标等,使得小卖部经营权落入个别有关系的人手中,这些人通过经营小卖部获取高额利润,损害了学校和学生的利益。
禁设校园小卖部这一举措在家长群体中引发了不同的反响。一些家长对该政策表示高度认可,他们认为这将有力地保护孩子的健康。“学校小卖部里那些高盐、高糖、高脂的零食实在太多了,孩子缺乏自制力,总是忍不住去买。现在禁止校内设小卖部,能让孩子远离这些不健康食品,帮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一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还有家长提到:“以前孩子总拿零花钱去买辣条、碳酸饮料,现在没了小卖部,孩子的饮食健康多了一份保障,我们做家长的也能更放心。”
然而,也有部分家长对此表示担忧。在他们看来,小卖部的存在能为孩子提供生活便利。“我家孩子在寄宿制学校,晚上经常会饿,如果没有小卖部,孩子饿了没东西吃,会影响学习和身体发育。”另一位家长也表达了类似的忧虑:“孩子在学校参加课外活动或体育课后,需要及时补充能量,小卖部能提供一些方便快捷的食物和饮品。现在小卖部没了,孩子的需求难以满足。”
网友们对此事也展开了热烈讨论,观点呈现出明显的分歧。有的网友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举措,现在孩子的肥胖率越来越高,与校园小卖部售卖的垃圾食品脱不了干系,禁设小卖部能从源头上减少孩子接触不健康食品的机会。”但也有网友持不同意见:“不能一刀切啊,学校食堂饭菜不好吃的时候,小卖部的食物还能救救急,而且有些学校位置偏远,周边没有其他购买生活用品和食品的地方,孩子的需求该怎么解决呢?” 这些不同的声音,反映出社会各界对禁设校园小卖部政策的多维度思考,也表明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兼顾各方利益,寻找更加妥善的解决方案。
广东禁设校园小卖部的举措,无疑是对校园消费环境的一次有力整治,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这一举措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减少学生接触不健康食品的机会,能够有效降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的发生风险,为学生的身体发育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有助于他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从校园管理的角度来看,此举有助于减少校园安全隐患,维护校园的整洁美观,营造更加宁静、有序的教学环境,让学校能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教学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行动彰显了政府对学生健康的高度重视,以及维护校园纯净环境的坚定决心,有利于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消费观,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可能面临的一些挑战。对于部分寄宿制学校学生在特定情况下的生活需求,应通过合理的方式予以满足,可以探索设置经过严格筛选和监管的自动售货机,提供健康食品和生活用品的选择;或者优化学校食堂服务,增加夜宵供应品种并合理控制时间,确保学生能在晚间获得适当的营养补充。此外,还需加强对校外周边商业环境的监管,防止出现针对学生的不良商业行为。
要构建健康的校园消费新生态,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学校、家长和社会也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消费教育,将其纳入日常教育体系,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让他们学会理性消费、科学消费,明白健康消费的重要性。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消费榜样,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理财能力,引导孩子合理规划零花钱的使用。社会各界也应当积极营造健康的消费文化氛围,媒体可以通过宣传报道,传播健康消费理念,引导社会舆论;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生产和销售更多适合学生的健康产品。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打造一个既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又充满活力与和谐的校园消费环境,让学生们在纯净的校园中茁壮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