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毛岸青在湖南长沙降生。由于出生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毛岸青的童年十分不幸,他经历过背井离乡、流浪街头;也曾远走异国他乡,孤独成长。
新中国成立后,毛岸青就在中宣部负责做俄文翻译的工作。在长达几十年的岁月里,毛岸青完全没有仰仗自己的身份去做什么事情,他一直都潜心于翻译、出版各种马列经典著作以及政治理论书籍。

老年毛岸青
身为毛主席唯一活下来的儿子,无论是在毛主席逝世之前还是之后,毛岸青只埋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远离政治中心,拒绝权力的诱惑。
他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其他同事都一样,完全跟他的职位相匹配。
只有一点:毛岸青因幼时的遭遇,身体患有旧疾。所以他享有较高级别的医疗保障。正是得益于这一点,毛岸青才能活到2007年,以84岁的高龄逝世。
那么,毛岸青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落下这种终身的伤病?

青年毛岸青
背井离乡 流浪街头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惨烈的“四一二”政变,大肆抓捕、杀害共产党人及社会各界革命人士;不久,徐克祥在长沙也发动了同样的反革命政变(即马日事变)。
大革命失败了,毛泽东等人被列为通缉要犯,遭到国民党的大肆搜捕,他们的亲人也在抓捕名单之中。
这一年,杨开慧带着年幼的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悄悄来到了板仓的娘家家里,将三兄弟托付给自己的哥哥杨开智,自己则继续为了革命事业奔波劳碌。

毛家三兄弟概念图
在板仓的舅舅家里生活,三兄弟虽说可以衣食无忧,可毕竟难以见到父母。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大哥的毛岸英虽然仅有5、6岁,但也表现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坚强,他不仅帮助舅舅家里做一些自己能干的活,还照顾着两个弟弟。
毛岸青比大哥小一岁,他的性格更为感性。因为常常无法见到父母,他对大哥表现出了明显的依赖,习惯于做大哥的“跟屁虫”。毛岸英干活的时候,他也在旁边帮忙;毛岸英照顾小弟弟的时候,他就在旁边待着。

毛岸英和毛岸青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三弟毛岸龙渐渐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突然回来了——她是回来给自己的大儿子毛岸英过生日的。三兄弟见到母亲显得十分惊喜,又蹦又跳,纷纷围在母亲身边,说个不停。
然而,杨开慧与儿子们刚相聚没多久,湖南的军阀何键就派人来将他们抓走了——何键因为抓不到毛泽东,所以早已在杨开智家附近安插了眼线,就等杨开慧来自投罗网。

杨开慧被捕概念图
在狱中,无论敌人怎样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杨开慧坚决不肯透露毛泽东的信息。敌人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她留下了那句震耳欲聋的话:
“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11月14日,敌人因无法通过杨开慧得知毛泽东的消息,便将她拉到城外,公然杀害,年仅29岁。

杨开慧
母亲被害之后,三兄弟悲痛欲绝,然而没有时间让他们伤心和怀念。为了避免三兄弟也遭此厄运,他们很快就被中共的地下党组织秘密转移到了上海,由当时在上海工作的叔叔毛泽民负责照顾,在地下党主办的大同幼稚园生活。
但是厄运并没有放过这三兄弟。在上海稳定下来没多久,小弟毛岸龙因为年龄太小,在来上海的船上又被冻病,终是没能扛过去。此后,兄弟三人便只剩下两个了。

毛岸英、毛岸青及蔡和森之女
1931年,中央特科的负责人、党内高层顾顺章被捕叛变。他的背叛给党组织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还牵连到了毛岸英兄弟二人。因为大同幼稚园收养的孩子或是革命烈士后代、或是党的领导人后代,为了保护他们的安全,党组织决定解散大同幼稚园。
所幸,大同幼稚园的创办者、“红色牧师”董健吾将毛岸英兄弟二人带回家中,负责照顾他们。然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稳定可能会有,但一定不会长久。
1933年,中共中央迁移了党组织所在地,董健吾一时间没有了来自党的经济援助,生活一度十分拮据。无奈之下,毛岸青开始跟着哥哥在上海街头流浪。这一年,毛岸英12岁,毛岸青11岁。

“红色牧师”概念图
刚刚走上街头的时候,兄弟二人表现出了相当的骨气。他们找不到工作,宁肯饿着肚子、宁肯去垃圾堆里找东西吃,也不肯张口向人家乞讨。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越饿就越没有力气,越没有力气就越不想动。毛岸英看着靠着墙壁、脸色苍白、紧紧蜷缩着的弟弟,忍不住流下了泪水。如果是自己挨饿,那他还能挺着,可他实在无法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弟弟饿死在眼前。他,还是向路人发出了哀求……
流浪的日子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兄弟二人渐渐适应了街头的生活。他们靠着捡垃圾、卖报纸、给一些店铺做点零工,勉强可以果腹。

《三毛流浪记》
这一日,毛岸青在卖完报纸之后,正坐在路边歇息,发现脚边竟然有半截粉笔。毛岸青捡起粉笔,随手在墙上写下了“打倒帝国主义”几个字。
不幸的是,这一幕恰巧被巡捕房的巡捕看到了,他们上来便对着毛岸青一顿拳打脚踢,其中一个巡捕用警棍狠狠敲在了毛岸青的头上。正是这一棍,因为没能及时得到救治,给年幼的毛岸青留下了伴其一身的伤病。
时间来到1936年,董健吾在街头找到两人,在党组织的协助下,辗转将两人送到了苏联学习,两人在国外,才终于过上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日子。
但这时,习惯做什么事情都跟在哥哥身边的毛岸青,尚不清楚前方还有什么命运在等待着他。

毛岸青
苏联长大 重返国土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位于莫斯科的城东。这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其中包括五十多名中国小朋友,如刘少奇的儿女、任弼时的女儿以及瞿秋白的女儿。从上海出发的毛岸青兄弟俩也抵达了这里。
时光飞逝,兄弟二人在苏联迅速长大。
毛岸英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他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强烈的事业心。在国际儿童院期间,他先后担任少先队长、共青团支部书记等职务。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刚成年的毛岸英便参与了战斗,此后更是参与过苏联进攻白俄罗斯、波兰以及捷克等地的战斗。回国之前,毛岸英虽然还称不上是身经百战,但已经可以说是一个饱经考验的革命战士了。

周恩来夫妇与毛家兄弟
与哥哥不同,毛岸青自从遭遇了上海的那次殴打之后,身体便落下了病根,健康状况一直不佳。他没有办法去前线参加战斗,甚至没办法承受长时间的劳累。因此,只能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
1946-1947年,毛岸英、毛岸青相继回国,投入到祖国的建设大业中来。兄弟俩都被父亲毛泽东安排到解放区参加土改。此举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兄弟两个上一上“劳动大学”,补上劳动的这堂课;二是因为两人在苏联长大,无论是穿着、说话还是做事带着强烈的异国色彩。毛主席是让他们到中国最淳朴、最自然的农村,重新适应祖国的土地和人民。

毛泽东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毛岸青在中宣部做翻译工作,他的哥哥毛岸英则选择下到基层,在北京机器总厂任党总支副书记,下决心要在这个工厂做十年工作。
然而次年,毛岸英便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牺牲在美军的空袭中。他再也没有办法去为一个工厂做十年工作了。
而得知哥哥牺牲的毛岸青悲痛万分,身体彻底垮掉。自小便是由哥哥带大的他,对毛岸英的感情十分深厚,已经不能用简单的“兄弟情”来形容。从这天起,杨开慧的三个儿子,自小就相依为命的三兄弟,就只剩下毛岸青一人还在世了。

毛岸英
认真工作 传承历史毛岸青在苏联接受了一段时间治疗后,执意返回中国。他告诉自己要坚强起来,兄长的离开已成事实,自己现在应该做的不是无谓伤感,而是好好照顾自己,继续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这样才能不辜负父母兄长对自己的期望。
回国之后的毛岸青在北京一边接受治疗,一边潜心工作。在这样平静的日子里,毛岸青的身体渐渐好转。在此期间,毛岸青接受着嫂子刘思齐的妹妹邵华的照顾。此时的毛岸青想不到,这个腼腆的小丫头未来会成为自己的妻子。
1960年,在毛主席和刘思齐的牵线搭桥下,毛岸青和邵华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两人开始了相濡以沫、彼此支持的后半生。

毛岸青、邵华及儿子毛新宇
毛岸青在认真做着自己翻译工作的同时,也和妻子邵华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梳理和传承革命历史的神圣任务中。两人希望能够通过文字、电影等各种不同的形式来纪念和传承革命历史和红色精神。
夫妻两人共同主编了纪念文集《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参与摄制了多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还在报纸、杂志等多种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的纪念文章。
到了晚年,毛岸青对祖国的老少边穷地区建设投入了极大的关心。他多次带着邵华和儿子毛新宇到革命老区、农村、偏远地区进行调研,以公益的方式帮助失学儿童可以继续学业。

毛岸青和邵华
结语在动荡的岁月过去之后,毛岸青就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勤勉工作,结婚生子。退休之后也闲不下来,热衷于公益事业,哪怕老了,也要为祖国的发展增一分光,填一份热。
在毛岸青的生命晚期,大脑神经因为过去受到的伤势严重被损坏,生命一度陷入垂危。万般无奈之下,毛岸青的儿子毛新宇将这个情况报告给了组织。组织经过讨论,决定破格给予毛岸青副总理级别的医疗待遇,让毛岸青得以在北戴河总参疗养院修养了一段时间,度过了这次危机。

毛岸青悼念会
这是毛岸青身为毛主席的儿子,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享受到的特殊待遇。
与其说这份破格待遇是因为毛岸青的身份得来的,我觉得不如说是因为毛岸青这一生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正所谓: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小编认为,毛岸青完全值得这份所谓的“特殊待遇”,各位觉得呢?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编译局撰文悼念毛岸青 称翻译业绩永存
2. 毛泽东次子毛岸青逝世.中国政府网
3. 齐齐哈尔毛岸青纪念馆.齐齐哈尔党员干部红色教育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