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名趣谈——津泰路与军门前

小郑一八 2025-02-07 13:32:38

福州津泰路位于鼓楼区,东起津门路,西至安泰桥畔,名称巧妙地结合了其起点与终点道路名中的一个字,形成了现今的“津泰”之名。根据历史记载,这一区域在唐代天复元年(901年)以前属于福州城南郊的田野地带。直到那时建筑威武军城——罗城时,这片土地才被纳入城市范围内。王审知选择在嵩山南麓建立五州诸侯馆,以接待来访宾客,当时的这条路便取名为“馆前”。如今,这片土地上矗立着鼓楼区人民政府等重要机关。

到了宋朝末期,这条街道已经扩建为宽约7.4米的大道,并分为三段命名:东部称为筹帅坊,以纪念王祖道两次担任地方长官;中部名为安济坊,因街北设有居养院,专门照顾无法自理的老年孤寡者,体现了慈善救助的精神;西部则称为旌隐坊,这是为了表彰俞湛辞官归里后三次婉拒朝廷邀请的高风亮节。进入元代后,这些名字逐渐消失,整条街合并为福星坊,得名于居住在此的宣慰使魏天佑,因其善政利民而受到赞誉。

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由于沿海地区遭受寇患侵扰,福建省设立了巡抚一职来指挥和调度全省军队,在嵩山南麓设立衙门,清代沿用了这一制度。尽管官方文件仍称此地为福星坊,但民间习惯称之为“军门前”,这个名字更贴切地反映了当地的实际情况。民国时期,福州进行城市建设,将这条路正式命名为津泰路,一直沿用至今。不过,当地社区居委会依旧保留了“军门居委会”的旧称,以此铭记历史。

(图片收集自网络,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