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东路有一条巷名七星井,穿接龙山巷,过井大路抵八角楼。七星井的民居,在“旧城改造”中已建成七星新村,当地居民委员会也取名“七星”。地名已经流传,但是“七星井”不是古时的七星井,而是“七穿井”,这一名混实异的现象,不可不辨。
福州城古井颇多,宋井留存占大比例。今存开元寺附近的“七星井”,便是昔时“七穿井”的遗存。〈三山志》有井楼门的记载:“即临江楼内,有井曰七穿井,门以此得名。可知今称的“七星井”,即本名“七穿井”。那么,福州城“七星井”在哪里呢?《榕城考古略》注释:“七星井,亦宋苏舜元所凿,其六在宣政街左右(即今鼓东、鼓西大街),其一在还珠门外(即今东街口)。初名第一泉、第二泉,后更名福井。
相传第一井以铜为底,无泥气,旧时鼓楼壶漏取此水,轻重适宜。”这段简明文字,实录了苏舜元开凿的宋井,泉水“轻重适宜”,提供了鼓楼上壶漏用水,准确计时扬播,以便市民作息。这七口井,“注水斗斛俗有'七星、八斗、十六斛’之称,”这释名于井,“七星井”的取名和位置,非常明白。也许原来的七星井,30年代修筑马路时拆除了,人们对此古井的印象渐淡,甚至遗忘了。
而今,井楼门的“七穿井”古名亦失,反被称为“七星井”,而“七星”地名冠于新村和居委会,这本是有悖于史的。《榕城考古略》记载“七穿井东出即井门楼”已被张冠李戴。福州旧城在“改造”,新村在拓建,含有历史意义的地名或古迹名,如何存往立新,应予关注,以免讹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