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庇巷是“三坊七巷”中最南侧的一条巷,横于南街和南后街之间。30年代拆建吉庇路,采用福州古城墙块石铺砌路面,东连津泰路,西接学院路,成为城内东西走向的干道。

巷名的来历,(榕城考古略》有释:“吉庇巷,俗称'急避’。宋郑性之故里,今改吉庇。”从“急避”的俗名,到“吉庇”的雅名,作为巷名的衍化,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闽中记》记述:闽俗腊日祀灶,性之微时,是日贷肉于巷口屠者之妻,屠者归,而大患,入其舍取熟肉以去……这是附会“急避”巷口的来由,说是郑性之以殿元积官江西安抚使,加宝章阁待制,衣锦还乡。这时,一些曾经作弄或欺侮郑的恶少顽徒,闻风“急避”而逃。这是有悖于郑家史况的,民间传说,不足为据。
《八闽通志》作者黄仲昭并不同意这一说法。因为,郑是朱熹的学生,出仕之后,政绩颇显,不至于做出报复屠户之类伤天害理的事。郑中了状元,人称其巷为“及第巷”,后来口传“及第”与“急避”音近,以附会民间传说,明代万历年间,改名吉庇巷,沿用至今。从“急避”到“吉庇”,虽属福州话的谐声,却多少反映里巷人家的愿望:吉祥如意,庇境安宁。清代学者孟超然《瓜棚避暑录》也认为传说郑报复屠户之事不确,从郑死后为巷中里社奉其为社神,说明众意敬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