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期间,假如白崇禧率领华中20万大军加入,能否挽救国军?

妙之评过去 2024-09-14 19:38:54

在复盘淮海战役的时候,很多人把国军的失利归咎于白崇禧身上。

这些人的论点是,在淮海战役之前白崇禧本来答应的好好的,要去徐州担任剿总司令官指挥八十万大军和我军决战,可临到头却撂挑子不干,老蒋只能被迫用刘峙和杜聿明的草台班子,导致前期很被动。而到了中期,因为拒绝赴任的连锁反应,让华中剿总三个兵团中只有一个黄维12兵团前去支援,假如当时白崇禧是默认中央军宋希濂兵团去支援淮海战场,可能会扭转战局。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么?

其实,别说白崇禧不让宋希濂支援,就算加上他的嫡系张淦兵团一起上,让他率领20万华中剿总大军加入淮海战场,依然也改变不了国军的大溃败结局!

为何这么敢这么说,且听雨田君逐一详解……

白崇禧剧照

白崇禧拒绝救援淮海战场

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在我军的总攻之下全军覆灭,被全歼于徐北的碾庄地区。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

1948年11月下旬,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开启。

当时战场当时的局势是:

徐州剿总将近50万国军已经被我军分割包围,当时刘帅形象的将其称之为“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既吃掉已围的黄维兵团,围住南下的杜聿明集团,住北上的李延年兵团。

这里需要提前说明的是,在淮海战役开始的时候,老蒋因为对战局过于乐观,因此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要调集华中剿总三个机动兵团前往中原助战,而是单纯让黄维兵团西进给黄百韬解围。

换一句来说,当老蒋想要从白崇禧的手中调宋希濂兵团,已经是第二阶段中野围攻黄维兵团时候才开始的。

包围圈中的黄维兵团(剧照)

11月29日,在接到黄维兵团的多次求救电报之后,老蒋直接给白崇禧打电话,让其调“张淦兵团”(第3兵团)经潢川前往救援和接应黄维兵团。

而至于为何不一开始调宋希濂兵团,主要还是宋希濂兵团位置在西面的鄂西地区,离黄维兵团最远。

可张淦兵团是正牌的桂系部队,是白崇禧的主力,当时认为淮海战役败局已定的他自然不同意。

当时参谋们问白氏为何不调兵解围黄维,他的回答是:

“蒋先生打电话过来,我说张淦兵团不能抽出去。武汉是重镇,万一发生问题,谁负责任?蒋先生说,如果徐州失利,将整个瓦解!抽调后,万一武汉发生问题,不要你负责。我对蒋先生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因此,老蒋知道张淦调不动之后,才让更远的宋希濂兵团去支援。

白崇禧的桂军(剧照)

可对于宋希濂兵团,白崇禧也不愿意放,他找到宋希濂劝道:

“(老蒋)一定是要调你这个兵团东下增援。这样,武汉地区就仅剩下一个张淦兵团和鲁道源、张轸、陈明仁等几个军而已。……你的部队再调走,武汉地区就显得更加空虚,把你的队伍调去,恐怕也不能解徐州之围,而且时间恐怕也来不及了。”

白崇禧做宋希濂的工作(剧照)

从以上白崇禧的这些言论,固然是有保存实力的想法在里面,但白崇禧作为一个顽固的国军将领,如果有条件他肯定会支援,毕竟他最大的对手是里我军而非老蒋,唯一让白崇禧不肯支援的理由是:

他对淮海国军处境并不看好,或者说已经默认了杜聿明和黄维两大集团失败的结局……

白崇禧和黄绍竑分析淮海局势(剧照)

12月2日,宋希濂看到白崇禧这么坚决,只能前往南京跟老蒋复命,并商讨着如何越过白崇禧将14兵团调走,而在几番的探讨之后,国防部商议的增援结果就是:

14兵团(20和28军)快速集结,并轻装前往沙市集合,并从水路到汉口,经汉口换乘大轮船到南京(浦口),并补充重武器和装备,前往蚌埠与李延年兵团一起打通和黄维兵团的联系。

可真正动起来的时候,白崇禧却利用自己华中剿总司令官的便利干预好延缓了这次行动。

在汉口的的国军14兵团(剧照)

他先是将率先到达汉口的28军扣在码头不让动,并让汉口的轮船拒绝28军登船,但28军是顾祝同的部队,最后白崇禧也拦不住,在一顿扯皮之后只能放行;紧接着的20军是川军部队,白崇禧直接找到军长杨干才说话,劝他要以大局为重,可杨干才毕竟非嫡系出身,卡在老蒋和白崇禧之间,左右不是,只能停滞在汉口,最后老蒋还是派了国防部第三厅长许朗,走白崇禧部下徐祖诒的关系才让20军上船。

可实际上,宋希濂这两个军到南京的浦口集结准备前往蚌埠的时候,黄维兵团却已经被我军进行最后总攻,并消灭在双堆集。

因此,很多人认为白崇禧的这一个延误,也让黄维兵团没能等来援军。

准备前往蚌埠的国军第20和28军

再来20万大军也是白给

其实,就算是宋希濂兵团真的加入战场,其实也是无济于事。

首先,我们来看宋希濂兵团的配置。

仅仅是2个军,而且这两个军还不满编,满打满算才5万人。如果白崇禧不阻拦,宋希濂兵团最快也要在12月7-8日,能会同李延年和刘汝明两个兵团一起增加对我南线阻击阵地展开攻势。

当时我军南线的阻击部队则是以:

中野2纵、华野6纵为主,到了12月8日以后,又增加了华野渤纵11师以及豫皖苏军区5个地方团,阻援部队兵力达到了5万人以上。

声势浩大的增援部队(剧照)

在12月8日左右,华野早已对杜聿明集团实现了全体包围,从包围圈外围调1-2个纵队南下支援并不算难事。

而且黄维兵团是在12月15日左右被我军消灭,也就是说加上有可能南下的华野2个纵队,只需要挡住宋希濂这两个军一周的攻势,考虑到这两个军战斗力强度中等左右,华野守住不成问题。

同时南线防线还靠近豫皖苏和苏北根据地,可以随时进行人员、物资和装备的补给。

就客观兵力和时间上来说,哪怕14兵团进去也对战局构不成多大的威胁。

在南线阻击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的我军

其次,就是双方士气和心态问题,14兵团不可能会全力救援。

当14兵团到蚌埠的时候,中野早已开始总攻,黄维兵团覆灭是早晚的事。

这个时间节点,无论是对于包围圈里面的黄维兵团,还是外围的救援部队来说都是一个煎熬,对于救援的三个兵团(李延年、刘汝明和宋希濂)而言,他们假如真的能冲破我军在南线的封锁线,进入包围圈内,会不会进入更大的包围圈里面呢?

这个还真是有可能!

对黄维兵团进行包围的我军(剧照)

知道当时刘帅在谈论到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时候,就说过

“要保证挟着的掉不了,看着的跑不了,就必吃掉黄维兵团,腾出手来,再歼灭杜聿明、李延年。”

换一句话来说,“黄维兵团”就是一个饵,专门抛出去让老蒋继续留在淮海的“饵”。

事实上,当得知我军两大野战军全歼黄维兵团之后,李延年和刘汝明就慌忙撤退,这是为什么?还不是怕我军回过头来包围他们,哪怕是加上14兵团他们也没胜算。

刘帅的高超布局

最后,既然宋希濂兵团去了也是白搭,我们不妨再进行一个大胆的猜测,那整个华中剿总剩下的20万大军加入结果会如何?

如果,白崇禧不阻拦,并让宋希濂带领的不止14兵团、还有张淦第3兵团、陈克非的第2军,整个华中剿总倾巢出动,能否扭转战局呢?

答案还是——否定的。

我们暂且不论华中剿总全军出动,我军在大别山留守的军区部队会不会趁华中后方空虚,出兵攻打荆州和武汉,将战火烧到长江,提前进行渡江战役。

在大别山的中野留守部队,随时渡江攻击武汉(剧照)

就算的这将近20万的兵力,再投入淮海战场也是无济于事。

当时这些援军,算上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刘李两个兵团,总兵力也才60多万,诚然我两大野战军在碾庄和徐东阻击战中伤亡很大,但总兵力还剩50万是有的,如果国军真的全部ALL IN,那么淮海战役将会一直持续再僵持1个月左右。

再退一步来说,战事胶着,对我军来说反而更有利。

国军徐州剿总部队(剧照)

别忘了,1948年12月份,当时全国是什么情势?

傅作义被东野团团围困在平津,张家口和新保安解放,除了北平、天津和塘沽之外,华北也全部被我军控制,一旦东野派4-5个纵队南下,便可直接改变战局,当时东野(四野)一个纵队的含金量,自然也不需要雨田君再次多说。

他们一个纵队兵力在6万人左右,火力跟国内国军一个兵团差不多。

得到东野补充的中野和华野,将这60万徐州剿总残军以及华中剿总主力全部包圆,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到时候,别说李宗仁找我军谈判?我军甚至可以不休整直接展开渡江战役,而因为老蒋已经把全部主力都ALL in在淮海战场,解放全中国将提前进行……

来自东野压迫感(剧照)

故而,从我们这分析上,可以得出当时国军在淮海的败局已定,老蒋调华中部队去增援,只会扩大我军的战果,而白崇禧正好是看中这一点所以才阻挠。

0 阅读:118

妙之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