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时间一万乞丐淮军蜕变为八万重装精锐,李鸿章是如何做到的?

左都御史有料 2024-11-07 02:00:11

同治元年三月十日,李鸿章率领的首批淮军抵达上海。上海的士绅、百姓对这支部队满怀期待,纷纷涌上街头准备一览淮军之盛大军容。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人们看到的却是一群面黄肌瘦、破衣烂衫,手持大刀长矛的乡巴佬,根本谈不上军容军威,百姓私下还称淮军为“乞丐军”。

这样一支部队能抵御太平军和保卫上海吗?实际上不仅是上海士绅的心中没有底,就连李鸿章本人也没有太大的信心。

出人意料的是,在此后的几次战役中,淮军屡屡挫败太平军,使得李秀成攻取上海的计划落空。在李鸿章的经营下,淮军从原先的一万“乞丐军”逐渐发展为近八万的精锐部队,且装备新式的洋枪洋炮,一跃成为湘军派系中最具战斗力的部队。

那么不禁要问,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中淮军何以有如此翻天覆地的蜕变,李鸿章是如何做到的呢?

淮军的家当足用寒酸来形容

咸丰十年夏,李鸿章奉曾国藩令赴安徽招募淮勇组建淮军。李鸿章出身安徽望族,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得知他奉命招勇后,张树声、潘鼎新、刘铭传、吴长庆闻声而起,将所部团勇按湘军营制编练成营。

以上四营就是淮军嫡系中的嫡系,当然四营人马不足以担负援助上海之重任。曾国藩作为恩师,将自己两营亲兵送与李鸿章当作嫁妆,此外又从湘军中调拨六营,具体为:

原属唐训义部的春字营(张遇春),原属曾国荃部的开字营(程学启),湖南新勇“林”字营(滕嗣林、滕嗣武)两营,以及后到的“熊”字营(陈飞熊)和“垣”字营(马先槐)。

加上黄翼升的淮扬水师,淮军初具规模,共有14个营建制,水陆共计万余。

张树声等四营没有经过实战检验,其战斗力如何尚不确知;调拨的湘军各营只有程学启的开字营较为凶悍,其他各营人马在湘军中都属于第二、第三梯队。

曾国藩虽然拨给了李鸿章不少人马,但是当时湘军军饷奇缺,无法给淮军提供足额的钱粮。上海士绅那边倒是发了话,承诺淮军一旦援助上海,每个月就可以提供十万两的军饷,但是这些都是后话。

李鸿章着力扩充淮军

李鸿章到上海后不久,就被曾国藩举荐为江苏巡抚,就当时的形势而言,江苏大部已经沦陷,上海作为各国列强的聚居地,涌入了大量的士绅富商,加上上海自开埠以后,已经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城市。

李鸿章凭借江苏巡抚手中的军政大权,利用上海巨额的财政收入,大力扩充淮军。同治元年初,李鸿章令张树声、吴长庆会皖北招募九营,另派人至江北招募五营。

上海本地原先也有数量可观的绿营部队,但是其战斗力较弱,李鸿章裁汰老弱,将其精锐编制成营。通过以上种种举措,至同治元年底,淮军的规模达到了四万余人。

在上海站稳脚跟后,李鸿章所部淮军开始将重心转移至常州、苏州等地,在收复常熟、无锡、太仓的过程中,李鸿章进一步扩充淮军的规模。

至同治二年十一月淮军收复苏州,淮军水陆各营兵马增近八万人。这样,就使淮军的实力大幅提升,成为仅次于曾国藩直辖军的第二大军事力量。而同时期组建楚军的左宗棠,其规模不过才四万人。

在扩军的同时,李鸿章重用安徽同乡,淮军的地方色彩日趋浓厚,与湘军是湖南人的天下一样,淮军后来也几乎成了安徽人的同乡团体。

据不完全统计,至同治三年初,淮军将领共432人,其中安徽人279人,占总数的65%。如此一来,李鸿章就把淮军紧紧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实现了他别树一帜的心愿。

淮军战斗力的蜕变

上海是列强的聚集地,李鸿章思想开放,与各国军队频繁交往,还多次亲自参观各国军队的操演。他深感洋枪洋炮的威力,并决心大规模更替淮军的武器装备。

李鸿章的提升淮军战斗力的心情是迫切的,到上海的一个多月后即着手进行,至同治元年十月初,春字营炮队正式成立。之后各营陆续装备洋枪的数量已多达一万六千余支,洋枪的装备率达到了50%以上。

同时李鸿章尤其重视组建炮队,郭松林、刘秉璋、程学启等营先后成立自己的炮队,各营中均设二十多或三十多尊大炮。而且李鸿章直辖的抚标中,也成立了炮营。

在学习西方科技方面李鸿章是不遗余力的,他聘请各国军官到淮军中担任教练,就那抚标炮营来说,就有十三个英国教练。

淮军装备的洋枪、样炮虽然不是但是世界最先进的,但与湘军相比,不论是射程、命中还是毁伤力,都有天壤之别。

在淮军成立之前,湘军的战斗力最强,但是湘军有个特点,即“长于野战、乏于攻城”。淮军组建之后,兼具两者之长,凭借其优势火力,淮军在常州、苏州等攻城战中都有很好的表现。

李鸿章本是进士出身,遭逢乱世组建淮军,客观地说他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大才,尤其在领军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也是淮军能数十年屹立不倒的关键原因。

2 阅读: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