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一场跨学科探索之旅

中国基建报 2025-02-20 16:22:13

你是否想过

海洋如何塑造人类历史?

当妈祖信仰遇见海洋科学

从珊瑚礁生态到极地科考

从海洋牧场创新到地质灾害应对

多学科碰撞揭秘“人与海”的和谐共生

看百年中大如何以史学为锚

融通古今科技

书写海洋强国新篇章

和我一起学习

解锁“向海图强”的学术密码吧~

为进一步推动中山大学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打破院系、学科和专业壁垒,推动人文与自然科学跨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第二届“生态的人文与科学面向”环境史跨学科冬令营在中山大学举行。

本次冬令营以“海洋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为主题,从跨学科的视野理解时代环境问题的本质。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都柏林大学等十几所国内外高校的讲师及博士生参与了冬令营。

开幕式合影

为何要“向海图强”?

海洋是地球上所有生命之源,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也推动着国家的发展进步。中国是海洋大国,创造过人类历史上的航海壮举。今天,中国海洋事业快速发展,海洋强国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认识海洋、了解海洋已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向海图强”更需要全面立体地理解好人与海洋的关系。

从经济史视野出发,历史学系教授陈春声通过分析海上活动人群的独特性及他们信仰的神明,尤其是以妈祖信仰为具体个案探讨国家与沿海社会的关系问题。他指出海上活动人群民间信仰的记录实则是国家意识形态和典章制度在地方社会的表达。民间的“海神”经过国家册封或封赠,便体现了海上人群逐渐接受国家意识形态,开始自觉地用朝廷“礼法”来解释自身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以此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陈春声教授作《海洋环境与中国民间信仰》主旨发言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何建国列举了“澎湖号”半潜式波浪能养殖网箱、“耕海一号”大型海洋牧场综合体、“国信一号”大型养殖工船等众多海洋牧场案例,展现出当代海洋牧场正在不断创新出各类新型养殖平台,并结合现代科技进行繁殖育种、病害预防、环境友好养殖、检测预警系统等各项探索。未来,海洋牧场的持续创新将助力产业发展和资源保护,为全球水产养殖树立榜样。

何建国教授作《水产养殖,向海图强》主旨发言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程晓在其《“中山大学极地”号建设发展历程》中提出极地研究在地缘政治和科学探索中都日益重要。在此种背景下,“中山大学极地”号成功驶往北极,顺利完成科考作业。程晓教授以自身参与“中山大学极地”号的建设及2024年北极科考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向学员们介绍了中大在极地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尤其是其以遥感技术为特色的极区研究,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极地科考领域的科研实力。

程晓教授作主题报告

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刘岚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与海洋天然产物资源利用》报告详细介绍了珊瑚礁生态系统及其生态功能。她以自己所领导的课题组研究攻坚方向为例,向学员们介绍了专业技术和实验思路,展现了各类海洋天然产物具有的极高的药用价值,能够为癌症、炎症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刘岚教授作主题报告

人文+自然:如何与海洋互动?

古往今来大部分历史叙事以及科学研究主要以陆上议题为中心,覆盖地球表面七成面积的海洋作为人类理解自身历史、探究地球的重要对象,同样承载着诸多学术创新的可能。人类长久以来与海洋环境互动的历史理应得到更多关注。“人文学研究正面临着边际收缩的危机,自然科学的加入对于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学系主任、教授安东强说。

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于卫东围绕《海洋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人类应对》这一论题进行阐释。他介绍了海洋在地球气候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调节全球热量分布和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因此,海水酸化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后果,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警示。诸如超级厄尔尼诺现象等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严重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和人类生存。对此,人类正在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和深远影响。

于卫东教授作主题报告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琳琳作题为《海洋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人类应对》的报告。她以2004年的苏门答腊海啸和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为例,表示诸如海底滑坡、地震等地质活动所引发的海洋地质灾害不仅会对人类社会构成严重威胁,更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灾难。针对这种威胁,海啸预警系统逐渐发展为一种关键的应对策略。更值得注意的是,海洋地质灾害领域已经展开了一系列跨学科研究的尝试。因此,她呼吁与历史学进行更广泛、更深度的合作,推动地震空白区域的长时段研究。

李琳琳教授作主题报告

历史学系教授杨培娜作题为《明清以来中国滨海民众的生计与制度》的报告。她表示,海洋自然环境是滨海各类社会组织和制度形成的内在机理。诸如潮汐等海洋环境塑造了滨海人群的活动区域、轨迹和生活节律,形成了颇具流动性和多样性的滨海生计。她以明代在沿海设立的卫所,以及从流动到固定的南澎列岛渔场为例,运用田野所获的丰富史料,论证了明清以后中国海洋社会的走向,是滨海生计、社会组织模式,与强大的陆地王朝国家、亚洲东南部日益频密的跨国海上活动不断发生互动的产物。

杨培娜教授作主题报告

旅游学院副教授高俊的《海岛旅游与环境保护》则回顾了海岛旅游的发展态势,并从市场的逻辑出发分析海岛环境与旅游之间的张力关系。他以万山群岛三角岛和涠洲岛的案例说明,尽管海岛旅游开发往往会造成一定的生态压力,但旅游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一种力量,赋能海洋环保。

高俊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实践课程

营员们还先后考察了中山大学博物馆、中山大学地质矿物博物馆和万山岛等地,共同观看了由丁澄导演团队拍摄的纪录片《湾区变形记》,更直观、更立体、更具象地认识了海洋、海岛与海上人群的生活,增进了对人与海洋互动的理解。

营员感受

北京大学 邹璇

在与其他营员朋友的日常交流和学术探讨中,我不仅收获了宝贵的友情,还对各自研究领域的前沿动向与当今环境史研究的整体面貌有了进一步了解。诸位友人的积极心态与活力也令我深受触动和鼓舞,产生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南开大学 刘金铭

此次冬令营的经历让我打破了对海洋的固有认知,对海洋与周边世界的连通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多日的讲座及研讨围绕海洋人群、海洋生物、海洋文化、海洋勘测等主题展开,较为直观地呈现出海洋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都柏林大学 郑坤艳

此次冬令营展示了跨学科方法在研究海洋环境与人类社会互动方面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也展示了以具体研究课题为中心进行多学科合作研究的趋势和可能性。这对环境史(尤其是海洋环境史)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有重要的意义。

东南大学 陈非儿

讲座真正做到了跨学科,为我们展示了一些非常前沿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知识。提供了一些具体而实际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实验科学如何为人文思考提供直接的样本支撑,也打破我们以往“纸上谈兵”的跨学科口号。

百年中大史学,坚持推陈出新

本次冬令营汇聚多位顶尖学者

提供高质量跨学科交流平台

结合科学与人文

彰显了中山大学

在海洋研究方面

的深厚学术积淀与前沿洞察力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将坚守学术传统

拓宽视野

推动跨学科交流与研究

激发更多重大议题研究新叙事

你心中的海洋,是神话秘境还是未来粮仓或者是……?评论区聊聊吧!

(中山大学)

0 阅读:1

中国基建报

简介:中国基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