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小米SU7电池自燃事故的讨论越来越热闹了。简单来说就是:有车主的小米SU7出了事故导致电池起火,但电池到底是谁生产的,现在成了一笔“糊涂账”。
事件梳理
小米客服的说法SU7标准版车型的电池是“抽盲盒”模式:要么是比亚迪的弗迪刀片电池,要么是宁德时代的电池,买的时候随机装车,车主不能自己选。但更高配的版本统一用宁德时代电池。
宁德时代紧急“甩锅”事故发生后,宁德时代一大早就在官方平台喊话:“这辆起火车用的不是我们家电池!”但尴尬的是,小米客服自己都说不清事故车到底装的是谁家的电池。
消费者最担心的事现在所有人都在等警察和第三方机构的检测结果。如果最后查出来是宁德时代的电池自燃,这家全球电池巨头可能要面临巨大的信任危机——毕竟它占了市场近一半的份额。但如果是比亚迪的电池出事,同样也会引发连锁反应。
背后暴露的问题
车企玩“盲盒”惹争议:小米这种“随机配电池”的操作,让消费者买车像开盲盒。现在出事了,连厂商自己都搞不清来源,实在让人捏把汗。
电池巨头“怕沾锅”:宁德时代急着撇清关系,反而让人觉得行业对电池安全问题过于敏感,甚至可能隐藏着某些行业潜规则。
消费者成“冤大头”:普通车主根本看不懂这些技术纠纷,大家只关心:我的车安不安全?出了问题该找谁赔?
未来可能的影响如果最后证明是某家电池厂的锅,这家公司可能要面临销量暴跌、股价跳水。但更重要的是,这件事给所有新能源车企敲了警钟:
车企应该公开透明电池供应商信息,不能再搞“随机配货”
电池厂商需要建立更快速的事故响应机制
国家或许要出台强制性的电池溯源系统,让每块电池都能“追根究底”
现在大家都在等警方的“破案”结果,这场电池罗生门不仅关系到小米和宁德时代的口碑,更可能改变整个新能源行业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