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名单不断拉长,揭示出一系列消费领域的问题。数据显示,近7成被曝光企业为小微企业,而食品行业和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成为重灾区。

2023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假香米”事件。安徽寿县永良米业生产的所谓“泰国香米”,实际上与泰国香米毫无关系,只是通过添加香精勾兑伪装而成。这一事件让消费者震惊,也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同年,医美行业乱象也被曝光,一批只能外用于皮肤表面的妆字号日用化妆品被用于医美项目,其中广州暨肽因子医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提及。
到了2024年,预制菜行业的问题浮出水面。安徽省阜阳市个别企业使用未经严格处理的槽头肉制作预制菜,这些肉含有大量淋巴结、脂肪瘤和甲状腺,严重违反了食品安全标准。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而在今年的3·15晚会上,保水虾仁的问题成为焦点。部分生产厂家在加工水产品时违规、超量添加保水剂(磷酸盐),以增加虾仁的重量和保质期。过量摄入磷酸盐可能导致消化系统问题、钙磷比失衡等健康风险。
除了食品安全问题,个人信息泄露也成为近年来的热点事件。2023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隔空盗刷”钓鱼骗局,这种骗局通过技术手段窃取消费者信息,进而盗刷资金。而在2025年,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再次升级,“电子签高利贷”和“骚扰电话产业链”等问题被曝光。部分电子签平台成为高利贷的工具,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财产权益。同时,骚扰电话产业链也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消费者的隐私权遭到严重侵害。
小微企业成为问题高发区,一方面由于其规模小、资金有限,难以在质量管理和安全保障上投入足够资源;另一方面,部分小微企业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约束,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违反法律法规。
面对这些问题,监管部门应加大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同时,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选择食品和服务时,要选择正规渠道和品牌,避免陷入消费陷阱。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要谨慎处理个人信息,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食品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