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网上全是关于大S的消息,哀悼、吃瓜、议论霸占了我们的手机。

然而,令人悲哀的是,为我国做出巨大贡献,已经99岁的黄旭华先生,于2025年2月6日离世的消息,却无人问津。
对于这个名字,许多年轻人都很陌生,甚至更是有人问道“黄旭华是谁?”这真是莫大的悲哀。

1926 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省汕尾市的一个普通乡医家庭,彼时的中国,正深陷于动荡的泥沼,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百姓苦不堪言。
黄旭华的父母,秉持着医者仁心,不顾自身安危,频繁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只为救助那些受伤的同胞。
然而,无情的战火终究还是蔓延到了他们的家乡,家园在瞬间被焚烧成一片废墟,曾经的温馨港湾不复存在。
无奈之下,父母带着年幼的黄旭华背井离乡,踏上漂泊之路,只为寻得一处安身之所。
一路上,黄旭华目睹了太多的生离死别,百姓们流离失所的惨状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特别是当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他所在的村庄也未能幸免,遭受了敌机的狂轰滥炸。
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还有眼前横七竖八的伤亡人群,成为了他一生都无法磨灭的记忆。

幸运的是,黄旭华一家在这场灾难中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
当他们惊魂未定地从废墟中走出,望着满目疮痍的村庄,黄旭华的眼中燃烧起了坚定的火焰,黄旭华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将来为这个饱经沧桑的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从那以后,无论环境多么艰苦,黄旭华的学习热情从未有过丝毫减退。
频繁更换学校,学业屡屡受阻,但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与全力支持下,他咬紧牙关,凭借顽强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追赶着学习进度。
那些挑灯夜读的日子,那些为了一道难题苦思冥想的时刻,都铸就了他扎实的知识功底,终于,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

在大学里,黄旭华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图书馆里常常能看到他专注研读的身影,实验室中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与实践,让他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过硬的人才,1949 年,他顺利拿到学士学位,毕业后毅然投身我国船舶建造部门。

在这里,他犹如一颗闪耀的新星,凭借自身的聪慧与勤勉迅速崭露头角,能力得到飞速提升,工作表现更是格外出色,深受领导与同事们的赏识。
时间来到 1958 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压力。

彼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一句轻蔑的 “中国造不出核潜艇”,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每一位中国科学家的心上,却也激起了他们不服输的斗志。
为了打破技术封锁,捍卫国家尊严,上级果断任命黄旭华为核潜艇工程项目副总工程师,他与另外 29 名志同道合的科学家临危受命,进入封闭的研究基地。

他们一头扎进了实验室与资料室,开启了没日没夜的钻研。
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他们就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学起,一本本晦涩难懂的外文书籍被他们反复翻阅,直至书页卷起毛边。
一个个复杂的物理公式在他们的笔下被反复推导、论证,草稿纸堆满了一桌又一桌。

当时,简陋的研究环境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实验室里,设备陈旧老化,时常出现故障,每一次故障排查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资料稀缺,为了找到一个关键数据,他们常常四处奔波,向国内有限的几位专家请教,或是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探寻可能有用的线索。
而食物方面,除了难以下咽的窝窝头,几乎没有别的选择,长期的营养不良让他们个个面容憔悴,但眼神却始终透着坚毅。
在漫长的研发过程中,失败与挫折如影随形,核潜艇的核心技术难题一个接一个地摆在他们面前,仿佛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天堑。

就这样,在无数次跌倒又爬起的循环中,他们艰难地推进着研究进度。
终于,1970 年, 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成功下水!那一刻,黄旭华和他的团队成员们热泪盈眶,多年的艰辛与付出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无比的自豪。
然而,他们深知,这仅仅是第一步,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继续埋头苦干,对核潜艇进行全方位的优化。
从潜艇的隐蔽性提升,到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从航行稳定性的调试,到船员生活设施的改进,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经过不懈努力,1974 年,这艘凝聚着无数心血的核潜艇正式交付海军,我国海军力量由此迈向新的台阶。

1981 年,更大的喜讯传来,首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研制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核潜艇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彻底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挺直了腰杆。
但黄旭华并未满足于此,1988 年,已是 64 岁高龄的他,不顾年迈的身体以及周围人的劝阻,毅然决然地亲赴南海,执意要进入潜艇当中进行深潜实验。

他深知,只有亲自下潜,才能最精准地掌握潜艇的实际性能,确保万无一失。
当潜艇缓缓潜入深海,巨大的水压挤压着艇身,黄旭华却镇定自若,仔细观察着各项数据指标,最终潜艇完好无损地完成任务,他用行动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黄旭华为核潜艇事业拼搏的背后,是对家人深深的亏欠。

由于项目高度保密,他的行踪如同石沉大海,家人全然不知他身在何处,更无法与他取得联系。
父亲病重离世,作为儿子的他,未能在床前尽孝,甚至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仅通过友人偶然传递的消息才知晓这一噩耗,悲痛万分却又无可奈何。
母亲从 60 岁起便在无尽的期盼中苦等,整整 30 年,望眼欲穿,盼着儿子归家,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青丝熬成白发。

妻子独自扛起家庭的重担,操持家务、照顾老小,面对生活的琐碎与艰辛,她毫无怨言,默默支持着黄旭华,只因坚信他所从事的是伟大事业。
女儿重病昏迷九天,生死一线间,黄旭华却因任务在身,无法陪伴左右给予关怀。
直到 1987 年,黄旭华的事迹偶然曝光,家人才逐渐了解他这些年的付出。

他将青春与热血献给了国家,舍小家为大家,这般无私奉献,令人动容,也让世人看到了那一代科研人的高尚情怀。
之后,黄旭华院士依旧秉着这奉献的精神,将自己知道的知识对学生们倾囊相授,直到2025年2月6日,黄旭华先生因病离世。
参考文献
光明网——2025-02-10《黄旭华院士遗体送别仪式举行》

上游新闻——2025-02-07《弃医从工、白手起家、30年隐姓埋名……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