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语言的一种形式,数量极其庞大,根据不完全统计,成语的数量达到万个以上,成语有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寓意深刻等诸多特点。今天要讲的这个成语,叫“三教九流”,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还是挺高的,是常用成语之一。
元曲四大悲剧之一的《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书中便提到:“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而在明朝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中,亦有提及,原著第七十一回中说道:“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这句短语,在《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丫鬟鸳鸯也提及过。
言归正传,“三教九流”中的“三教”与“九流”,分别指的是什么?
西汉末年之前,并没有三教这个说法,因为当时其中的佛教并没有传入我国。三教的说法,始于北周时期,三教便是“佛教、儒教和道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儒释道”,儒释道三教在历史上,相互不断的融合,在元明时期,则有“三教合一”的说法。
吴承恩的《西游记》中,便反映当时的这种现象,书中最神秘的人物菩提祖师,便是“三教合一”的典范。
那么“九流”呢?
“九流”的说法,能够追溯到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艺文志》中,书中将古代的九种学术流派,统称为“九流”,即儒家、道家、名家、法家、墨家、农家、杂家、纵横家和阴阳家。
除此之外,在“九流”的基础之上,书中还增加了一种,既“小说家”,统称“十家”,这便是人们所说的“九流十家”
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中所说的“小说家”,与现代意义的小说家有很大的不同。《汉书》中写道:“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可见,这里所说的小说家是类似与史官的,是记载,记录坊间的历史、世情或者风俗的。
以上,便是成语“三教九流”的解释。不过还需要补充的是,说到“九流”,人们还会联想到“下九流”这个词,这个词在古代被认为是社会等级的概念,而现代颇有贬义。
“下九流”这个词,源自西汉经学家刘歆所著的《七略》,书中将古代社会阶层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家喻户晓,范进中晚年中举,由秀才一跃成为了举人,而秀才便属于“中九流”,举人便是“上九流”,范进由中九流变成上九流后,无论是社会地位、经济状况、还是自己的家庭地位,心理状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进。
例如有一句俗话道:“戏子无情,娼妓无义”,而俗话中所说的娼妓与戏子,都属于“下九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