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彩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婚礼礼仪制度,“彩礼”最早见于西周时期的六礼制度,
在西周时期,婚礼礼仪被纳入了儒家的范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姻程序。
最初是作为一种礼仪和对女方家庭的尊重而存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彩礼已经成为了一种婚姻礼仪和家族间情感纽带的象征。
一直以来彩礼就是男婚女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事物,一来是证明男方的诚意,二来女方可以因此而留有退路。
然而现代社会中,彩礼开始被“异化”,出现了“天价彩礼”现象,
在某些省份和偏远地区,天价彩礼屡见不鲜,比如江西有一家庭就曾向男方索要68万彩礼,为此男方一家人背上了“彩礼债”。
婚后8年男方家庭一直在还债,不仅如此,自己的父母收了这68万的彩礼,也没有任何回礼,
女子得知情况后,十分崩溃,后悔结婚时索要68万彩礼。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对于该女子来说父母的做法无异于将自己划分到男方家,未回礼的态度则是无异于“卖女儿”,
自己丈夫一家因为自己的父母索要天价彩礼而身陷囹圄,确实令人唏嘘。
天价彩礼或将导致因婚致贫
根据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调研数据显示,全国彩礼平均数约为14万元,
2024年全国平均彩礼金额约为12.27万元,并且彩礼金额存在明显的利益差异,
浙江平均彩礼在众多省份中最高约为22万元,而海南西藏等地区彩礼较低,约为1万元,
此外还有江西个别区域出现的天价彩礼例子,多在30万以上。
除了彩礼外,一些地区的男方家庭还要支付改口费,盖头费,三金费用,酒席费用,拍婚纱照的费用。
比如在山东菏泽等地加上城区的房子和汽车,婚姻成本往往超过了100万元。
高额彩礼是导致许多农村家庭因婚致贫或返贫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彩礼会给普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为了遏制这一恶习的蔓延,官方发动了大量宣传教育,制定村规民约,推动婚俗改革等方式,
在2024年2月1日就实行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按规定明确表示,明确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然而婚俗改革之路,任重道远,如今社会中依旧存在个别天价彩礼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天价彩礼现象的出现?
天价彩礼背后的心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天价彩礼的形成无外乎性别比例失衡,城镇化进程的群体心理,以及人与人之间攀比心理因素的影响。
首先性别比例失衡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社会现状,
男性数量远远超过女性,加剧了娶妻难现状,在部分落后,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一定的“妻荒”现象,
于是有些女方家庭就以此为筹码,“狮子大开口”趁机索要天价彩礼,为了不打光棍,为了留住婚姻,部分男性会顶住经济压力,掏空积蓄娶妻。
其次,城镇化过程中的群体心理也影响着人的行为,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行为会被环境影响进而出现从众心理(Herd mentality)以及去个体化现象(Deindividuation phenomenon)。
表现在彩礼上就是默认天价彩礼的合理性,为了让自己像别人一样能够结婚生子而选择交付天价彩礼来维持自己内心的平衡,来维系自己在群体中的安全感。
将身边人的忍受和规劝加剧了去个体化心理,只将能结婚当作目的,丝毫不考虑自己的真实条件,
而女方家庭更是将彩礼作为致富筹码,丝毫不尊重自身的价值。
最后,婚姻中攀比心理(Psychology of comparison)十分常见,自然也会引申到彩礼上,
一方面可能是女方产生了攀比心理,见自己身边人都要的天价彩礼,自己少要彩礼会心理不平衡,
另一方面可能因男方好面子的心理而答应交付天价彩礼,不管是哪一方的攀比心理都会加剧天价彩礼现象的存在,
而人性本就有着贪婪的特点,当整个社会导向都十分功利时,那么“自爱”就会变成贪婪和自私的幌子。
“只交钱不交心”,建立在金钱交易上的婚姻,又何谈长久?
-The End -
作者-观南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