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苦等丈夫64年,82岁离世穿红嫁衣下葬,15年后丈夫身份揭晓

紫星薇辰说历史 2024-08-05 02:45:07

对许多现代女性来说,披上洁白的婚纱可能是她们从小就开始梦想的事情。

这当然是因为穿上婚纱确实漂亮,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那还意味着她可以与自己心爱的人长相厮守了。

在我国古代,与婚纱“对标”的当然就是红嫁衣了。事实上,随着传统文化的强势复兴,现在也有不少女性愿意举办中式婚礼了。

无论是穿婚纱还是红嫁衣,也无论是男是女,人人都会期待忠贞不渝的爱情。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人真能做到“直教生死相许”呢?

有这样一位女性,就真的做到了。她在82岁那年不幸离世,生前坚持要穿红嫁衣下葬,就是为了能让64年未见的丈夫,在另一个世界可以认出她来。

命运的纠缠:缘分开始的地方

辛亥革命一声枪响,为清朝专制帝制的土崩瓦解拉开了序幕。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终结了帝制王朝的历史。

两年后,在河北省一个叫做行唐县的小县城里,有一男一女两个婴儿在两个不同的村落呱呱坠地。

在庄头村出生的是一个男婴,家里长辈给他起名叫崔志尧;而在南贾素村,一户姓付的人家的三女儿出生,她被草率地起名为付三妮。

这在那时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清朝才刚灭亡,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农村仍旧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崔家也算是书香门第,祖上颇有田产。付家的家境就比较一般了,而且家里子女众多,负担较重。

当时崔家和付家都不会想到,多年以后,这两家人之间会产生联系。

时间飞逝,一转眼之间,崔志尧就长成了风度翩翩的俊朗少年,付三妮也成了一位青春靓丽的清秀少女。

在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下,崔志尧成功考上了当地很有名的一所师范学校——保定第二初级师范学堂,简称“保定二师”。

这所学校始建于1904年,在大革命时期是我党的坚固堡垒,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上学后,崔志尧接触到了红色思想,开始投身于革命事业,在农村基层民众中教书育人,试图开启民智,号召广大劳苦群众站起来推翻“三座大山”。

另一边,付三妮则已经成为家里的劳动力之一,跟着父母和兄弟姐妹一起下地干活,在风吹日晒里勤勤恳恳地帮助家庭维持生计。

数年后,两人的命运紧紧纠缠到了一起。

鸳盟既许,谁料分离将至

早在1924年,保定二师就组建了党支部。次年,五卅运动后援会在该校成立。

在随后几年时间里,保定二师学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驱逐了反动校长。

到1931年,开明人士张腾霄出任保定二师,聘用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入校任教。一时间,该校的进步力量得到了极大增强。

也就是在这一年,崔志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学生进步活动,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各种暴行发起抗议。

国民党当局自然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很快就对学生运动进行了残忍镇压。

幸运的是,崔志尧逃过了国民党的追捕。

风波平息以后,崔志尧回到家乡,在当地学校里当了一名教师。

此时的崔志尧已经成年,再加上经历过之前的事情,家人怕他还会出去搞革命,于是就顺理成章地给他张罗起了对象,希望能让他稳定下来。

以崔志尧的品貌,崔家当然希望能给他找个良配。

带着这个托付,媒婆在十里八乡开始了“地毯式”的寻找。经过一番搜寻,付三妮进入了媒婆的视线。

此时的付三妮年方十八,对于女性来说正是最美好的年华。

虽然长年的劳动带来了些许风霜的痕迹,但她仍是方圆百里最美丽贤惠的姑娘之一。

之后的事情就很顺理成章了。郎有才,女有貌,再加上付家父母听说,崔家的家境不错,因此就欣然同意了这桩婚事。

三媒六聘之后,崔志尧和付三妮两人就正式成婚了。

彼时的付三妮肯定不会想到,自己即将迎来一场时间跨度超过一甲子的分离。

丈夫要闹革命,她一肩挑起家庭重担

结婚以后,付三妮才发现,原来崔家早已家道中落。

情况有多糟糕呢?不但田地已经卖掉大半,而且家里还躺着身患重病的老人需要照顾。

俗话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

在那个生产力还不发达的年代,男性是农村里的主要劳动力,而崔志尧的父亲卧病在床,哥哥也已经去世,还留下了几个年幼的孩子。

眼见此景,付三妮难免心生失落和担忧。

但是,这个贤惠的女人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把这些情绪都藏在心里,撸起袖子就开始拾掇这个家了。

当时的崔志尧,已经是行唐县当地党组织的中坚力量之一。

对于自己的身份,他也没有对妻子加以隐瞒,而是把她也当成了宣扬革命理念的对象。

没上过什么学的付三妮,自然无法完全理解丈夫说的话。

但是,出身底层家庭的她至少听懂了一点:丈夫是要带着大家打倒那些为富不仁的土豪,让劳苦大众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丈夫要闹革命,付三妮虽然似懂非懂,但一想到这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大好事,因此也就无条件地表示支持,并任劳任怨地担起了这个家。

崔志尧对此不免心存愧疚,但救亡图存的重任在肩,确实也不容他分心。

就这样,付三妮家里家外一把抓,把一大家子人都照料得妥妥当当。

起义失败,夫妻依依惜别

忙碌而平静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付三妮也很快有了身孕。

正在夫妻两人满怀憧憬地期待小生命降生时,意外却不期而至。

1932年11月,中共直中特委举行了“五县暴动”准备会议,布置了一次农民联合暴动的行动计划。

这里的“五县”,指的是藁城县、正定县、新乐县、灵寿县,以及崔志尧所在的行唐县。

行动原本计划在1933年1月23日晚上开始,后来提前到1月13日。

但可惜的是,在1月9日,有叛徒出卖了行动计划,导致直中特委的主要干部被捕。

几经周折,这场暴动最终还是不幸以失败告终。

参与暴动的崔志尧因此面临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不得不赶紧撤离。

情况危急,崔志尧只好匆匆辞别妻子,叮嘱她自己多加小心。

临别之际,他恋恋不舍地紧紧拥抱着妻子,轻声安慰她说,如果情况顺利,或许他很快就可以回家跟她和腹中的孩子团聚。

付三妮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她知道反动派有多残忍可怕,心里难免惴惴不安。

不过她又想到,丈夫之前也被国民党通缉过,最后还是顺利脱身了,才稍微有些安心。

夫妻依依惜别之后,崔志尧不敢多做耽搁,挥泪上路。

两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是永别。

78年的爱别离,这一次不会再分开

1996年,一座农家小院里,气氛肃穆而压抑。

一位气若游丝的老妇人躺在床上,身上有很明显的烧伤痕迹,眼见着难以支撑下去了。

这位老太太,就是已经82岁高龄的付三妮。

床前环绕着她的儿女子孙,其中既有她和崔志尧生的女儿,也有过继来的儿子崔大平,以及崔大平的儿子崔建强等人。

因意外遭遇火灾而处在弥留之际的付三妮,突然微微抬了抬手。

孙子崔建强见状,连忙凑近床边,俯身下去,把耳朵凑到付三妮嘴边。老人嘴唇微动,声音几不可闻。

但崔建强明显听懂了,他赶紧起身,朝身后一招手。众人马上心领神会,赶紧七手八脚地拿了一件红嫁衣和一个骨灰盒出来。

崔建强先是接过嫁衣,轻轻地放到付三妮手上。老人身体一颤,身上似乎突然有了力气,用力攥住了嫁衣。

然后,崔建强又把骨灰盒拿到手里,再次俯身到老人耳边,大声说道:“奶奶,爷爷……爷爷已经没啦,您老穿上这红嫁衣,爷爷一定会认出您来的……”

听到这番话,付三妮苍老衰弱的脸上神情一松,手也跟着慢慢松开了。

屋内顿时哭声四起,崔建强哭得尤其伤心。他知道,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奶奶也还在等着爷爷回来。

由于一直都没有崔志尧的音信,付三妮虽然被烧伤严重,但挺着一口气就是咽不下去。家人们商量之后,无奈决定假造一个骨灰盒,好让老太太可以安心离去。

如今付三妮溘然长逝,崔建强却更加不甘心了。他为自己不得不欺骗奶奶而深感内疚,下定决心要查明爷爷一去不回的真相。

但是,阔别64年之久,再加上革命时代人员流动如此之大,这种寻找真是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无比。

好在崔建强的决心足够坚定,他在工作之余一有闲暇,就会想方设法搜寻资料和四处探访,希望能找到什么蛛丝马迹。

正所谓:“老天不负苦心人。”经过长达十数年的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地在江西高安找到了崔志尧的确切信息。

原来,当年离开行唐县后,崔志尧接受党组织的安排到了江西。在那里,他再一次当起了老师,同时从事地下工作。

1939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

这一年的8月18日,鬼子来到崔志尧所在的学校,开展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据统计,共有600多名平民在此次惨案中遇害!

当时,为了掩护百姓撤离,崔志尧与鬼子进行了激烈的搏斗,不幸壮烈牺牲。

2011年,在崔建强的护送下,崔志尧先烈的遗骨回归故土,终于得以与阔别了78年的发妻“重逢”。

青山有幸,得埋忠骨;伉俪情深,至死不渝。愿两位老人泉下有知,再结同心。这一次,再也不会离别了。

0 阅读:0

紫星薇辰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