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的“两大难”:鲢鳙放养60年,“保水鱼”保住了什么?

渣叔罗影的人生 2023-11-05 12:09:04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渣叔

编辑 | 渣叔

前言

这里,湛蓝的湖水中点缀着一座座绿意盎然的小岛,构成了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这就是新安江水库,也被称为千岛湖的来历。

千岛湖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然而,这片人间仙境也曾遭遇过挑战。

当初为了保水而投放的草鱼、青鱼,后来成为了捕鱼难、放养难的两大难题,这些保水之鱼,究竟帮助守护了千岛湖的哪些宝贵资源?让我们来看看这美丽山水背后的故事。

千岛湖为何成为“鱼库”

千岛湖位于浙江淳安县境内,属于钱塘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湖泊之一,湖水清澈见底,平均水深30米,最深达100多米,堪称“天下第一秀水”。

广阔的湖面上,点缀着无数小岛,风景秀丽,堪称“世界三大千岛湖”之一,这一景象就如同散落在蓝色海洋上的绿宝石,让人目不暇接。

丰富的水资源为千岛湖渔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据统计,湖中共有83种鱼类栖息,数量丰富。

其中包括鲢鱼、鲤鱼、银鱼等多种经济鱼类,都是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美食,除此之外,这里还有翘嘴鲌、鳊、鲫、鲴等许多珍稀鱼类,增加了品种多样性。

每年渔场还主动投放200多万斤、1000多万尾的鲢鳙鱼种,总储量高达15万吨,可以说,千岛湖拥有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

但仅仅依靠自然条件还不够,关键还需要人工的科学养殖,渔场建有专门的鱼类培育池,采用先进的水质调控设备,模拟鱼类的自然生长环境,大量培育优质鱼苗。

工作人员定期测量水温、溶解氧,并添加适量饵料,严格控制养殖密度,保证鱼苗成活率高,同时还会定期为鱼苗进行疫苗接种,预防疾病感染,渔民们世世代代积累的养殖经验,也成为发展重要支撑。

每年农历正月,渔场都会举办独特的“巨网捕鱼”活动,这是利用湖面的地利条件,以“拦、赶、刺、张”的方法进行捕鱼。

渔民驾着小船,手持长竹竿,从四面八方将鱼群赶向中心,一张巨大的渔网从两边缓缓收缩,最终围成一个逐渐缩小的圆圈。

鱼群挣扎拥挤,场面十分壮观,也被称作“中华一绝”,游客可以乘坐游船观看这独特的捕鱼盛况,这不仅是捕鱼,也成为了旅游亮点。

可以说,千岛湖之所以成为全国著名的“鱼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充沛的水量,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科学的渔业管理,共同打造了这个鱼类王国。

当地渔民靠湖吃湖,靠此维持生计,千岛湖的美景和美食,也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观光,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

千岛湖“鱼保水计划”的实施与效果

多年来,这座人工湖一直面临着水华频发的环境问题,为治理湖中恶臭的蓝藻水华,保护水环境,2006年有关部门在千岛湖实施了“鱼保水计划”。

千岛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和嘉兴市交界处,是钱塘江水系的重要水库,也是杭州市的主要生活和工业用水来源。

上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经过多次扩建,如今总库容达39亿立方米,这座人造湖泊为周边数百万居民和工商企业提供生活用水,同时,丰富的水资源也使千岛湖成为淡水渔业的重要基地。

然而,千岛湖多年来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蓝藻等藻类过度繁殖导致的水华问题,每当蓄水期,湖面上就会出现一层厚厚的绿色藻类,散发出强烈的臭味,高密度的藻类会严重影响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溶解氧,对供水安全构成威胁。

导致千岛湖藻类泛滥的原因有多方面,比如,作为人工湖,千岛湖水体流动缓慢,有利于藻类生长。

同时,高密度养殖业与过量使用化肥,也增加了湖水营养物质的积累,加上,缺少足够的藻食性生物来控制藻类。

为治理千岛湖的蓝藻水华问题,2006年,有关部门在此推行“鱼保水计划”,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养殖鲢鱼与鳙鱼两种底层滤食性鱼类,鲢鱼与鳙鱼能大量摄食湖中藻类,而且这两种鱼以湖中自然饵食为主,不需要人工喂食。

“鱼保水计划”取得显著成效,大量养殖的鲢鱼、鳙鱼吞食了湖中大部分藻类,蓝藻水华得到有效控制。

根据监测,湖水中的微囊藻类总生物量较养鱼前降低了80%,COD 和氨氮含量也显著下降,随着水质改善,千岛湖的供水安全性与稳定性大幅提高。

一项针对千岛湖水华与水质变化的学术研究显示,2007-2014年间,藻类生物量呈显著下降趋势。

养殖出的鲢鱼与鳙鱼无公害、品质上佳,获得国家级有机食品认证,这些“净水鱼”产品不仅改善了千岛湖的水环境,还促进了当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水产品的品牌化经营,增强了产品的附加值。

经过近十多年发展,千岛湖“鱼保水计划”已成为我国湖泊治理的成功典范,这一务实高效的净水模式值得在其他富营养化湖泊推广应用,千岛湖的生态修复也证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可能的,关键是要尊重并利用好自然规律。

千岛湖两难:捕鱼与放养之难

千岛湖自开始实施“鱼保水”计划,通过在湖中放养鲤鱼等经济鱼类来改善湖泊水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渔民和管理者面临着两大难题:捕鱼难和放养难。

捕鱼难体现在湖面广阔、地形复杂,给渔民操作带来极大困难,千岛湖水域面积达580平方公里,相当于100多个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岛屿纵横,密布湖心,水流互通,湖心处遍布丘陵山谷。

这些复杂的地形为鱼类提供了隐蔽的场所,鱼类可以利用地势起伏和水流方向的变化躲避渔网,就像城市老鼠利用地下管网逃避追捕,渔民想要用网笼将这些“逃兵”捕获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此外,国家对千岛湖每年的捕捞量设定了严格的控制指标,渔民必须严格按指标操作,多捕的鱼必须放生回湖中。

这就好比超市设置了购买限制,你买多了只能原封不动地放回货架,这样频繁的捕捞、遣返、再捕捞无疑增加了渔民的工作量,也加大了捕鱼难度。

近年来,渔民引入各种声纳鱼探、GPS导航等高科技捕鱼设备,虽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这么广袤的湖面,仍有部分体型巨大、滑溜异常的“猛鱼”可以借助地形躲避探测,难以被渔网捕获。

放养难则体现在不能盲目乱投放,鱼苗的品种与数量比例必须精确计算,否则可能打乱原有的生态平衡。

不同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性各异,食性也存在差异,如果某一类鱼的数量失衡,就可能像外来入侵物种一样对整个湖泊生态造成冲击。

此外,自然繁殖也会影响人工投放计划,鱼类毕竟生活在水下,工作人员无法实时掌握所有鱼类的数量变化,只能根据经验进行估算,就像股票投资,你无法预测市场的波动,只能根据过往的数据判断。

放养后的鱼苗也容易成为食物链中的猎物,就像城市小白兔一样容易被饥饿的猫狗吃掉,为了提高鱼苗的存活率,工作人员在选择放流地点时会特意避开鱼群活动频繁的区域,就像你避开了餐厅门口的猫才能保护手中的小鸡。

可以说,千岛湖的“鱼保水”计划在实施中遇到了捕鱼难和放养难两个关键难题,这需要管理部门充分调研湖泊生态环境,合理制定渔业发展规划,并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捕捞效率。

同时渔民也要树立生态保护意识,遵守指标限制,促进千岛湖生态平衡和渔业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捕鱼与放养的平衡,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湖泊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才能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渔业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

结语

面对千岛湖的发展,我们不应盲目乐观,也不应绝对悲观,生态环境乃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应秉持科学态度,在发展利用中注意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千岛湖能否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仍有待时间检验,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繁荣就放纵利用,也不能因个别问题就否定其价值。

保护生态不仅需要系统研究,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实践,让我们一起努力,用智慧与爱心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
0 阅读:144

渣叔罗影的人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