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为何不交换被俘的太子?古今帝王皆是英雄与奸雄的混合体

红晓岩谈古论今 2025-02-17 10:02:05

“我不能用一个元帅去交换一名士兵“,是传说中斯大林在听到希特勒要让他儿子雅科夫交换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俘虏的德军元帅保卢斯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是否属实没有定论。但希特勒想要进行这个交换却确实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而斯大林也对此有正式的书面回答:

“你们手中不仅有我的儿子雅科夫,还有数百万苏联的儿子。要么释放他们所有人,要么就让我的儿子与他们遭受同样的命运。”

切莫因为这段话就结论在斯大林心中,儿子与其他苏军俘虏都是一视同仁,面临无解而无奈的危机,老练而精明的政客都会这样冠冕堂皇的说话。

冷酷的人一般都精明,斯大林就是这种非常冷酷而精明的政治强人。

第一,做为狡诈的政治家,他不可能不明白,二战期间,没有任何一位政治领袖——不仅仅是斯大林——敢于在血肉横飞的重大苦难和牺牲中,明目张胆地冒险为亲友私利搞特殊化。尤其是在崇尚集体精神、鄙视个体亲情的苏联思想语境中,比讲究崇尚个体温情的资本主义社会,这样做风险更大。极端战争环境中,即使是极权统治,公众舆论也至关重要。

苏联在战争中失去了数千万人的生命,斯大林一旦被大家视为滥用权力谋私的政客,就等于在断送自己的政治生命。所以,如果斯大林真的如希特勒所愿用儿子交换保卢斯,那斯大林就不再是斯大林,而是三国袁绍那类的政治菜鸟了,袁绍曾因为儿子一场小病,放过一纵即逝的大好军机,成了历史的笑柄。

事实证明斯大林这样做很高明,不仅为他营造了最好的宣传效果,也鼓舞了士气,苏联人普遍对这位不为自己儿子谈判的意志坚强的领袖而心生敬意。

第二,斯大林同样也会看到,如果他的儿子一直留在德国人手里直到战争结束,最终无非就是两个结果,第一种是苏联输掉战争,第二种就是德国输掉战争。

如果是德国输掉战争,德国的残余势力就会把斯大林的儿子看作珍宝保护,然后为了讨好斯大林,他们会竞赛着千方百计把斯大林的儿子体面地送回。所以,如果德国输掉战争,斯大林完全不必担忧。

如果是苏联输掉战争,斯大林等苏联上层都将自身难保,至于自己的儿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就随德军处置了,如何处置都无所谓,因为斯大林根本管不了。

既然斯大林权力煊赫的时候对这个儿子都没有那么上心爱护,在斯大林自己都自顾不暇的时候,以他为权力安全无所不用其极的冷漠人性,他就一定会是另一个刘邦,刘邦曾为逃命把儿女三次赶下坐车,亏了有夏侯婴才保得孩子周全,到了斯大林,假如献出儿女能保权命,斯大林绝不会吝惜。

这并非我信口开河,事实上斯大林为了封住自己教子无方的悠悠之口,在雅科夫被俘之后,很快就以德国间谍罪逮捕了他素来厌恶的儿媳、雅科夫的犹太籍妻子尤丽娅,把儿子被俘的罪责一股脑推给了儿媳。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普适中外的铁律:古今帝王皆是无赖与奸雄的混合体。雅科夫被德军俘虏后,德国上下都欣喜若狂,深受鼓舞。一方面,纳粹宣传部门利用雅科夫被捕一事大肆宣传。空投给苏联士兵的传单上写道:“不要为斯大林流血!他的儿子已经投降了!连斯大林的儿子都选择自救、放弃了无谓的抵抗,你们又有何义务牺牲自己呢!”不能不说,这样的话是很有点动摇军心的蛊惑力的。

另一方面,在监狱中,德军也给雅科夫提供了相对较好的生活待遇。——这应该也在斯大林的意料之中。

二战中的德苏之战最惨烈,双方都把对手当成不共戴天的死敌,这一点与德美、德英之战颇有不同。所以,在被德军关押的战俘里,苏军的待遇最差,基本等同于虐待,所以苏军战俘的死亡率也最高。

但雅科夫毕竟是斯大林的儿子,虽然不过是一个上尉,德国人还是破例给了他明显的优待,雅科夫被与英国军官关在一起。那些英国军官都出身于富贵家庭,自幼养尊处优,注重生活质量和品味,按照希特勒邪恶的种族血统理论,英国人也属于上流血统,所以德军对这些英国贵族也另眼相看,尽量满足他们的精神和生活需求。

事情发展到这里,按说雅科夫应该能性命无虞的等到二战胜利了,但雅科夫却还是突然在狱中自杀了。

雅科夫的死因说起来你一定会啧啧称奇,他的死,并不是出于民族大义,也不是因为效法英雄成仁,而是因为生活方式冲突所酿成的悲剧。

我们知道雅科夫是斯大林第一个妻子所生,未满周岁时母亲就因病去世,由舅舅和姨妈抚养,俄罗斯这个国家当时的农村甚至比中国还落后,更何况雅科夫还是生长在俄罗斯最落后的偏僻苦寒之地。

在穷苦和动荡中成长的雅科夫,不可避免地养成了农村孩子那种常见的不朽边幅,疲疲沓沓,也不讲究卫生的生活习性。比如,那里穷困的边僻乡野是不可能有冲水马桶的,雅科夫排便就很随便,拉尿完毕就万事大吉,完全没有冲洗干净的习惯。

所以,在集中营内,雅科夫每次用毕公用厕所,都会留下黄白横流的印记,这可要了那帮英国贵族战俘的亲命,来欧美生活久了用惯了干净抽水马桶和干净厕所的人不难理解,那些英国贵族在看到横流屎尿的情景时,无论是生理还是情绪会有多么反感,关键是这还不是一次两次,每次雅科夫方便完都是如此,这就让他们觉得完全不能忍受了,这帮人没有俄罗斯领袖崇拜的习惯。所以他们就与雅科夫起了激烈的争执,口头说不管用,他们就联合起来武力强迫雅科夫把厕所打扫干净。

雅科夫勃然大怒,与英国佬亮出了自己的北极熊拳脚,可惜对方人多势众,不是对手挨了揍。于是他就状告给战俘营长官。可德国监狱长也认为雅科夫不占理,而且自诩高贵的德国监狱长认为谈论粪便简直有损尊严,就给了雅科夫一个烧鸡大窝脖。雅科夫不堪如此侮辱,愤懑膺怀,宁撞高压线而死的“壮怀激烈”,于是,他在用最粗俗的俄国话大骂了一番万恶的德寇英鬼之后,义无反顾,一个几十米冲刺,扑上了战俘营外围的高压铁丝网,呜呼,雅科夫以此而死。

据雅科夫的同父异母妹妹斯维特拉娜写的传记,“雅科夫是一个非常平和的人,”。“温柔,有点笨拙,非常安静,但内心坚定,专心致志。除了杏仁状的白种人眼睛外,他与父亲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他没有什么出色的能力。但他谦虚、朴实、勤奋。”她在书中披露雅科夫1937年参军完全是为了为了摆脱父亲斯大林的阴影,而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她的这个说法应该是真的,因为,如果雅科夫参军真的担负着斯大林的某种托付,任何苏军统帅都不会不对他加以特殊保护的。

雅科夫狱中自杀时才36岁,正当鼎盛的壮年,他在狱中的表现不卑不亢,可圈可点,没有配合德军说过任何不利于斯大林的话,这无论怎么说也算的是令人同情的一条汉子了。雅科夫死后整10年,他的父亲斯大林于1953年3月去世,享年75岁,十年间,历史没有留下任何史料表明他曾为长子的死表达过悲痛,就像他为在他统治苏联期间死去的人未曾表露过悲痛一样。我们大致可以判定,有着铁石心肠的斯大林,早就把这个儿子忘到九霄云外了。

0 阅读:16

红晓岩谈古论今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