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月31日,一季度A股收关,除银行、电力、中字头通信和家电上涨外,其他94%的板块悉数下跌,其中光伏跌幅最大,板块指数下跌4.16%,其次是券商、半导体、医疗和新质设备,盘中跌幅在5%以上的个股家数一度上升到475只,远远超出指数的警戒线,题材和概念股位居跌幅榜前列,惨不忍睹。
今天的银行股,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表现十分亮眼,工行、建行和农行纷纷创下了自2018年以来的新高,或2024年9.24行情来的新高,走势异常凶猛。其背后的逻辑到底什么?除周末,四大行官宣增发补充资本金5000亿,并被财政部包揽外的利好刺激,还有我们散户对银行股长期的错误认识。多数散户认为银行股盘子大,长得慢,小盘股能赚快钱,事实并非如此。银行股被市场边缘化,因此它在不断涨,涨得让人跌掉下巴。
长期以来,这些被边缘化的板块都有大行情,主要是因为市场结构、资金博弈和政策导向共振的结果。A股市场82%的交易量由散户贡献,其缺乏专业分析能力,倾向于短期热点和概念炒作,主导着短期的逐利行为,因此短、快成为主要交易的策略。在今天量化盛行的时代里,再去追逐市值小、流通盘地,更容易被游资、量化制造的短期波动所收割。
散户对机构投资者的认识出现偏差,也是导致以上现象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主流机构更关注流动性相对较差的大盘蓝筹股,以博取股息和有效掌控指数结构性走势,而事实上,那些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板块或个股才是超大型主力机构规避的区域,游资乘虚而入,捏造混淆概念或题材,来达到收割散户的目的,难道老高说错了吗?在一个零和博弈的市场,天上不会掉馅饼,股市处处充满着陷阱。
流动性陷阱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当主流板块,尤其是经历了9.24行情炒作的券商、半导体进入估值高点后,量化和游资的分析系统也会将未来的方向自愿转移,或者被迫转移到那些低估值、且被边缘化的板块上,这就是银行股大涨的逻辑之一。这种主动、或被动性选择,进一步强化的当下银行股行情的理性特征。
另外,自媒体也有着强大的“驱动力”,热点板块常常通过自媒体制造出“小而精”、“小而美”的叙事逻辑,来利用信息不对称,吸引散户解盘。大家注意,现在卖方的研报频繁出现在自媒体上,其焦点都是短期热点,这就加剧散户资金对这些板块进行阶段性配置,形成了“研报推荐”-游资拉升-散户接盘“的割裂链条,散户不亏才怪。
银行股,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涨了三年,很多股票创下历史性新高,说明无论是超大型机构还是量化机构,他们资金的配置逻辑发生了根本转向,我之所以这样说,因为99%的散户是不会选择银行股,因此它被市场边缘化,它就注定要涨,还要涨。5400家上市公司中,30%的小市值股票日成交额低于3000万,而权重的银行股却在今天利好不断刺激下,占据35%左右的流动性,形成股市马太效应。在四大行增发的大好背景下,我坚信又一场蓝筹估值革命,并在此架构新的估值体系革命正轰轰烈烈地展开。
免责声明:本项研究,为我个人长期运用模型进行动态和静态分析的成果,不作为投资依据,需要根据行情的动态变化来做出相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