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拍了无数部清宫戏,为何还是会有很多人不喜欢满清?

吐不满的痰娱 2025-02-10 13:18:59

生活在清朝角落的底层百姓,代入他们的视角,一定也是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与人间的冷暖,每当夜深人静,他们又会有怎样的感受?

想必心中一定五味杂陈,那时的京城,表面上繁华依旧,皇室女子梳着精致的旗头,穿着绣花精美的衣服,满身珠翠,光彩夺目。

这些普通百姓的生活,却是另一番景象,至今仍记得,卡恩镜头下的那个修伞的手艺人,那位老兄,头顶上盘着个乱糟糟的辫子,头发跟炸了窝似的。

衣服补丁摞补丁,简直就是行走的“补丁展示会”,脚上更是光溜溜的,连个草鞋片子都不见,可你猜怎么着?人家脸上愣是挂着笑。

那是一种“哎呀,这日子,咱也得乐呵着过”的无奈乐观,又带着点“说不定哪天,咱也能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小期待。

说不定他心里头也在嘀咕,跟咱们这些升斗小民一样,暗暗祈求着,哪天老天爷能睁开眼,让这苦哈哈的日子换个样。

那时候,咱们这些泥腿子哪里晓得,那紫禁城里的皇帝老爷,早就成了摆设,跟个被圈养起来的金丝雀似的,就为了让老百姓心里有个念想,觉得还有个主心骨。

可外面的世界?那是一片狼藉,列强们跟饿狼似的围着咱们,老百姓的日子那叫一个水深火热。

北洋军阀们各玩各的,清廷自己都顾不过来,哪还有心思管咱们这些小老百姓的死活,咱们,就靠着两只糙手,在这乱世里头,跟老天爷抢饭吃。

你再瞅瞅那些有钱人家的少爷,那叫一个风光!一个个穿得跟画儿里走出来的似的,身边还跟着丫鬟、童养媳,简直是活在蜜罐子里,哪知道人间还有“愁”这个字儿怎么写。

咱们这些穷孩子,小小年纪就得挑大梁,扛起生活的重担,跟个小骆驼似的,驮着一家子的希望往前走。

那时候的社会,简直就是个两极分化的大舞台,有钱人那边唱的是“金玉满堂”,咱们这边,连件体面衣裳都得靠做梦。

说起来,清朝那档子事,简直是场大戏,一声炮响,1912年,小皇帝溥仪屁股还没坐热龙椅,就被赶下台了。

虽说那时候,老百姓还是留着清朝的辫子,守着清朝的老规矩,但中国这片天儿,可算是变了样了。

清朝灭亡后,皇室还是在宫里过着他们养尊处优的日子,朝政他们已经没有权力,就像被囚禁的鸟,守着他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过一天算一天。

溥仪成年后,遵循祖制选妃,迎娶了郭布罗·婉容为皇后,婉容,这位出身名门的女子,内心却充满了对新时代的向往。

当她脱下朝服,换上民国风格的服饰时,心中涌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她开始关注时尚潮流,出宫后更是大胆尝试烫发、穿高跟鞋,彻底摒弃了满清的传统服制。

一些守旧的宫女和太监暗自议论,认为她太过叛逆,不守规矩,而另一些人,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却对她的勇敢和时尚感表示钦佩。

婉容自己清楚,她的改变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时尚,更是一种对旧时代的告别,对新时代的拥抱,婉容并未退缩,她坚信,时代在变,人也要随之改变。

看着她那雍容华贵的样子,再看看普通人家的姑娘,真是天壤之别,大家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将来迎接他们的是什么命运。

只知道,要活下去,就得努力干活,赚一点是一点,说到香港僵尸片,那可真是童年的一大乐趣,网友大胆发言:想想那些穿着满清官服、顶着一头辫子的僵尸,一蹦一跳地追着人跑,简直笑死人了。

不过,话说回来,网友那句话真的挺有道理的,香港僵尸片简直就是在“辫子戏”之前,就把满清官服和僵尸给“绑定”了。

得说说香港僵尸片的魅力,那时候的僵尸片,可是红遍大江南北,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几个经典场景。

而那些穿着满清官服的僵尸,更是成为了大家心中的“经典形象”,所以,当后来“辫子戏”流行起来时,大家自然会想到那些搞笑又恐怖的僵尸了。

清朝的服饰和发型,说实话,真的挺有特色的,那一头大辫子,再加上马蹄袖、顶戴花翎,简直辨识度满分。

但这种特色,在某种程度上也被“妖魔化”了,毕竟,在僵尸片里,这些服饰往往和恐怖、诡异联系在一起,大多数人是不是都这么看?

这个因人而异吧,但不可否认的是,香港僵尸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家对清朝服饰和发型的看法。

有些人可能觉得那只是电影里的夸张表现,但也有人可能会因此对清朝文化产生一些偏见。

清朝的服饰和发型,虽然有特色,但并不代表那就是全部,其实和他们的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

但在僵尸片里,这些都被简化甚至扭曲了,香港僵尸片和清朝服饰的这场“奇妙绑定”,既给我们带来了欢乐,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了解历史、尊重文化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当时的人不知道是咋想的,就算是很多的粗人,应该也对清朝的制度略知一二——都说“清承明制”。

谈及那内阁制度,它可是清朝入主中原后,借鉴明朝的智慧结晶所设,但好制度如同精美的瓷器,若无人精心呵护,终会沦为尘埃。

那时的官员们,心里头的小九九比算盘珠子还多,哪还有心思去理会百姓的疾苦?

再提那部《大清律》,表面上是从《大明律》那儿换了件新衣裳,可内里,对底层百姓而言,它更像是挂在墙上的画儿,中看不中用。

百姓们心里明镜似的,知道那些法律条文不过是给权贵们准备的遮羞布,自己这些小人物,即便是被欺压得喘不过气,也休想从这部法律里找到一丝慰藉。

官员们想怎么判就怎么判,根本没有说话的份,说到清朝的灭亡,时常会想,如果那时的统治者们能多关心一下百姓的死活,多做一些实事,或许清朝也不会灭亡得那么快。

可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如果,如今,想起那些年的苦难与挣扎,那些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些底层百姓,虽然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但却用自己的双眼见证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那些繁华背后的苦难与挣扎,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与人群,都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当我再次回想起那个晚清时代,心中已不再有太多的怨恨与不满。

主要信源:

法治平安淅川 2022-06-17 关于“晚清中国的真实照片:这才是“真实的大清朝”,别被电视剧忽悠了”的报道

观察者网 2022-12-21 关于“保尔:清朝的“制度建设”,水平有多高?”的报道

0 阅读:21

吐不满的痰娱

简介:用冷静、专业的视角带给你不一样的认知 春花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