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这一战法,让“联合国军”肝胆俱裂,躲在掩蔽部头都不敢露

三水寿看历史 2024-10-20 19:34:38

1951年10月25日,朝鲜停战谈判在板门店恢复。美方提出新的军事分界线方案,这一方案把中朝军队已经控制的开城划入其控制区,并企图武力夺占开城。

对此,中朝代表一口回绝。为配合停战谈判,彭德怀于29日在命令中强调“不能轻易放弃一寸土地”。

1951年11月19日,志愿军第19兵团下达命令:必须寸土必争,反复争夺,不许随便放弃寸土。

志愿军在“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口号鼓舞下,克服重重困难,夜以继日地构筑工事。

经过三个月的奋战,单单63军就构筑了65公里长的坑道和33公里长的堑壕交通壕,各种掩体30148个、掩蔽部7235个。整个防御体系能攻能守、能藏能生活,十分不错。

“联合国军”见在大规模进攻上占不到便宜,就仗着自己的装备优势搞起一些零敲碎打的勾当。在不打大仗的两军阵前,敌人把坦克开到最前沿的阵地上,耀武扬威,大炮对准志愿军的阵地,时不时狂轰滥炸一番,志愿军最前沿的战士伤亡惨重。

“联合国军”士兵骄狂到极点,他们时常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躺在草地上晒太阳,有时还抽烟喝酒,更有甚者竟然明目张胆地跑到两军阵地之间的河沟里洗澡。

为了打击狂妄自大的敌人,志愿军针对战场形势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积小胜为大胜的作战方针。

当时双方阵地平均距离400—500米,最近处仅有100多米。敌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处在前沿工事里的志愿军看得清清楚楚。志愿军战士曾这样形象地描述:“对面阵地上的美国佬,眼睛是黄的还是蓝的,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敌我双方阵地距离很近,各种轻武器都能射杀敌人。志愿军部队虽然没有狙击步枪,但同样能有效射杀敌军阵地上的目标。乘敌不备,突然开火,敌人应声倒下,这无异于打活靶。

1952年1月29日,志愿军总部对各兵团各军发出了战术指示:在与敌对峙状态中,对敌之小群目标及一般目标,每日指定值班的轻重机枪不失时机地寻求射击,对于单个目标也应组织值班的特等射手专门寻求射击目标,这将给敌人甚大杀伤。

志愿军的“冷枪冷炮”活动在前线各军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有时,连勤杂人员都参与进来,过一过打活靶的瘾。

志愿军战士要么躲藏在杂草灌木丛中,要么隐蔽在构筑好的工事里,睁着狼一样的双眼,努力搜寻着目标。发现单个敌人,直接瞄准射击。如果有一群敌人,就用火炮送他们归西。

不仅仅如此,志愿军还仔细研究敌人的活动规律,以求更有效地杀伤敌人。可以说,志愿军把这一战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敌人出来不愿呆在阴暗潮湿的掩蔽部里,出来晒太阳,打!工事被摧毁了,出来修工事,打!在外边三五成群的吃饭,打!敌机轰炸扫射时,敌人得意洋洋,出来拍手叫好,打!敌人出来憋不住了,出来拉屎撒尿,打……

志愿军战士还总结出不少经验:洗澡的,等他脱下一条裤子再打;拉屎的,等他蹲下来拉再打……

冷枪冷炮运动的开展,让趾高气扬的“联合国军”吃尽了苦头。看着一具具冰冷的尸体,敌人吓破了胆,一个个乖乖地钻进工事里,不露头,不换哨,不抬伤员,甚至连大小便都在工事里解决。

由于冷枪冷炮的开展,志愿军的伤亡大大减少。战士们高兴地唱道:

阵地是咱的活靶场,

冷枪杀敌的办法要提倡。

看看谁的技术高,

看看谁的武艺强。

一枪一个瞄准打,

个个送他见阎王。

积少成多胜利大,

功臣榜上美名扬。

战斗中,志愿军指战员还自己创作了一首名叫《冷枪战》的歌曲。歌中唱道:

冷枪战,冷枪战。

冷枪战打得敌胆寒。

瞄得准打得稳,

又机智又勇敢;

一枪一个百发百中,

只打得鬼子他不敢乱动弹。

你也打来我也打,

今天俩明天三,

加起了就是一个歼灭战。

大家开展冷枪战,

打得鬼子心胆寒;

我们是英雄的狙击手,

我们是英雄的狙击手,

英雄的狙击手守卫着英雄的山。

除了开展冷枪冷炮运动,志愿军还派出小分队,时不时袭扰和攻击敌人,敌人苦不堪言。他们白天不敢出工事,怕挨枪子、遭炮炸,晚上也睡不踏实,担心自己在睡梦中稀里糊涂地成为枪下鬼。

志愿军的夜袭则让“联合国军”防不胜防。他们对付志愿军的办法是在阵地前沿大量埋设地雷。

敌人自以为埋设了地雷,可以高枕无忧了。殊不知志愿军来了个“地雷大搬家”,志愿军的工兵把敌人埋设的地雷挖出来埋在自己的阵地前沿。除此之外,志愿军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挖出来的地雷悄悄地埋到敌人的阵地上,或在敌人常走的道路上设置雷区。这可要了敌人的老命,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埋下的地雷最终送自己上了天堂,不,应该是送自己到了地狱。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