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一师士兵:如果不是志愿军没有冬装,现在躺在这里的就是我们

三水寿看历史 2024-04-13 06:23:52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之战是双方都不愿意回忆的一场战斗。如果要用两个字来形容,美军会说“惨烈”,志愿军会说“悲壮”。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回忆这一仗,老泪纵横。他说:“艰苦程度超越了长征。”由于准备不足,大量的战士冻死或冻伤,令人扼腕叹息。

美国2016年拍摄的纪录片《长津湖战役》片段

第一次战役之后,美军第8、第10集团分西、东两线向北推进,两军之间隔了80公里,且有大山阻隔,麦克阿瑟此举被彭老总笑批:指挥水平比我们的连长都不如。但一个现实却摆在面前:联军东西两线加起来超过了55万人。

而志愿军首批参战的6个步兵军外加3个炮兵师总共才23万人。就算单打其中一路,兵力都少于对方,更何况上我军在火力上还处于绝地劣势。面对这种情况,迅速增加兵力成为当务之急。原来就做为第二梯队的9兵团接到命令,火速入朝参战。

美军在长津湖炮击志愿军阵地

第9兵团由20、26、27军组成,原部署于东南沿海地区。三个军都是四四制甚至五五制,总兵力超过了15万人。此时的他们,根本没有做好高寒地区作战的心理准备和物资准备。大多数是南方人的9兵团是在火车上接到直接入朝参战命令,战况紧急,连适应性训练都免了。

原定于沈阳更换冬装自然也就来不及了。11月1日,他们离开驻地出发时,气温是22度,战士们都穿着单衣单裤。火车准备渡过鸭绿江时,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将他们拦了下来,他说:“你们这样别说打仗,还没遇到敌人就自己先冻死了。”

1951年,美军拍摄的纪录片《中美士兵冬装对比》,可以看出志愿军冬装的单薄

他将库存的5万件日军留下的毛呢大衣先给了9兵团,又让边防军战士脱下自己的棉衣棉裤往火车上扔,虽然是杯水车薪,但好过一点御寒都没有。11月7日,第20军越过鸭绿江时,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18度。

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经历了40度的温差,很多战士都因为重感冒而无法动弹。20军178团排长王学东回忆说:“我们以为这是最冷的时候,没想到后来温度会到零下30度。一个班只有两床棉被,我们把这两床棉被铺在雪地上,十个人搂在一起取暖。”

美军包裹的如此严实,也仍有7300人冻伤

战士们没有冬装、没有手套、没有帽子,也没有棉鞋。入朝第一天,就有800多人冻伤无法行军。尽管遭遇到50年一遇的酷寒,冻得发抖的9兵团战士们还是朝长津湖地区进发了。他们没有补给,只能在夜间行军,仍保持了连续18天每天在崎岖山路中行军60里的速度。

只是这个速度仍没有达到预定要求。悬崖边上那些覆盖了积雪的羊肠小路,人可以小心翼翼地通过,马却死活不肯走。战士们只得将围巾和薄棉袄铺在地上让马通过。11月25日战斗打响时,9兵团仍无法按时到达预定位置 ,志司不得不延期两天。

从长津湖逃出的美军陆战一师士兵

在接下来的28天战斗中,9兵团更加艰苦了。为了避免敌军的轰炸,他们白天不能见烟,晚上不能生火。做为干粮的土豆冻得像石头一样硬,只能夹在腋下捂着,化一层啃一口。热水更是别想,王学东说:“我们吃了28天的雪,就着饼干一起吃。”

就是这样,许多战士仍然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11月30日,美军陆战一师7团A连在飞机的掩护下占领了碣隅里以南14公里的一个小山头上,A连下士海洛德豪森在日记里写道:战斗并不激烈,他们火力分散,我们只要绕着走就可以避开,火箭筒根本没派上用场。……山有上有一两百具中国人的尸体,我从没有一次见过这么多。从他们铁青的肤色和无血的肢体看,在轰炸前他们就冻死了。难道他们没有过冬准备?幸好如此,否则这一两百具都将是陆战队的尸体。

忙着撤退的美军,看着倒毙在路边的战友

长津湖之战,9兵团减员4.2万人,其中战斗减员1.4万人。因冻伤减员2.8万人,其中4000人冻死。是我军历史上最严重的冻伤减员。战后,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称,“长津湖根本不适合进行军事行动,铁木真来也束手无策。不过就算以任何标准来衡量,他们(志愿军)的军事能力也是非凡出众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