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何对日本军人始终尊敬?日本当兵经历影响一生

今日说历史 2017-11-29 15:28:02

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4月,19岁的蒋介石头一次踏上日本土地。不过,蒋介石第一次在日本停留,只有8个月的时间。他原本是为了学习军事而前往日本留学的,没想到,如果没有母国,也就是清朝陆军部的推荐,是不能进入日本相关军事院校就读的。而蒋介石在来到日本之前,对此似乎一无所知。对这名几乎从未踏出过浙江省境的乡下青年来说,这次不得其门而入的经验,可以说是人生最初的挫折。

回国之后,蒋介石进入了清朝设立的“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校”(即后来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就学。这是步调慢半拍的清朝为了对抗革命派,聘请诸多外籍教官进行近代军事教育授课的一所教育机构。蒋介石当然不是清朝的同路人。只是为了以军人身份前往日本留学,他才以保定军官学校当作跳板。蒋介石的努力确实收到了效果,在62个前往日本留学的军校生名额当中,他获选为其中之一。1908年,蒋介石从大连搭船前往日本,在那里就读日本陆军为中国学生专门设立的教育机构“振武学校”。

“蒋志清”在高田:成绩总是倒着数

对蒋介石而言最为深刻的“日本体验”,毫无疑问应该就是他在新潟县的高田作为一名士兵的这段经验吧!

虽然蒋在高田的时间不过短短一年,但这是他军人生涯的原点。同时,这段经历也对他此后一生的行动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蒋介石自振武学校毕业后,于1910年(明治四十三年)12月5日被派任到驻屯于现在新潟县上越市高田的陆军第13师团野战炮兵19连队第二大队第五中队。第13师团以日本第一支正式引进滑雪装置的部队而闻名,当时的师团长是在日俄战争关键的203高地争夺战中立下赫赫军功的长冈外史。之后,继承了该师团一部分的驻地——如今在高田这里,仍然有陆上自卫队第五施设群以及第二普通科连队大约1000人规模的自卫队员驻屯。

根据来自高田驻屯地的资料记载,蒋介石是作为“清国留学生队”的一员,以一等兵的身份搭乘军用列车自东京来到高田的。当时蒋介石所使用的名字,是他的学名“蒋志清”。同期的中国毕业生,有15人被配属到高田这边。蒋介石在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6月升任上等兵,同年8月升任伍长,但到了同年10月,所有其他的同期士兵都已经升任军曹了,却只有他一个人还没能升职。事实上,蒋介石在这段时期的成绩也绝对称不上优秀,在19连队的所有中国学生当中,他的成绩总是排在倒数几名。

蒋介石在高田,究竟学到了些什么呢?

蒋介石自己对于这段生活,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述:“那完全就是士兵的生活,极端单调而严肃”,“那一年的士兵生活与训练,可以说确立了我这一生持续至今的革命意志与精神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我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性格”。

据说,当时蒋介石曾经因为没把马匹照料好,在牵马回到马厩的时候,遭到长官强烈的斥责,甚至一度被禁止骑马。当时的战场上,骑兵仍然是主要的战力,马的价值也非常高,在军队里甚至有“士官、下士官、马、兵卒”这样的说法。

另外,在谈到自己在高田的寒冬体验时,蒋介石是这样说的:“像那样的大雪,即使在中国北方也是很少见的”,“不管天气有多寒冷,也不管雪有多大,我们都得在每天早上5点不到就起床,然后端着自己的脸盆到水井前面,用水井里的冷水洗脸”。“比起谈论若是要复兴民族、报仇雪恨,该怎样获得武器之类的话题,我们最优先的事情,就是用冷水洗脸,然后沉默不语。如果连这点小事都无法胜过日本人的话,那其他的就根本不用提了。”经过上述的体验之后,蒋介石总结出了这样一个强烈的教训。

对蒋介石而言,寒冬用冷水洗脸这样的行为,正象征着日本的道德观与精神性,同时也意味着他所理解的最根本的“日本经验”。即使称呼侵略中国的日本为“倭寇”,并在抗日战争中和日本死战到底,蒋介石也没有失去对于日本军人的尊敬;究其根底,毫无疑问应该就是来自他在高田的体验吧。

1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