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出局,蒋介石摆脱压迫,三年争斗蒋史终生再未谋面

今日说历史 2017-11-29 15:32:51

二战期间的中美交涉渠道十分微妙。虽然在战时陪都重庆设有美国驻华大使馆,派驻有特命全权大使高思,中国也先后派驻胡适、魏道明担任驻美大使,但外交系统在中美高层交往上却无足轻重。双方重要事项靠罗斯福与蒋介石之间直接发电报沟通,中间的承转人往往是具有美国总统驻华军事代表身份的史迪威或者他在重庆的代理人。

这种模式背后,是美国陆军部代替国务院主导对华外交策略的现状。罗斯福电报中相当一部分由陆军部起草,交罗斯福审阅并发出,背后代表是马歇尔甚至是史迪威本人的意见,措辞上也往往不顾外交礼仪,显得过于直率甚至有些粗暴。日理万机的罗斯福显然难以逐一细读这些往来不断的电报,致使蒋介石经常感觉罗斯福时而亲切宽厚、时而难以理喻。

1944 年7月7日电报之后,双方交涉移交指挥权问题时,蒋介石已经认为由史迪威把控的沟通渠道存在问题,建议罗斯福派遣私人代表来华担任处理此事的特使,最后决定由其幕僚赫尔利少将担任这一任务。此前,蒋介石已派遣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担任其驻美私人代表。

此时,豫湘桂会战局势继续败坏。中共方面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林伯渠在9月15日提出组建联合政府的要求,四天后蒋介石又受到罗斯福要求交出军权的“逼宫”电报,形成对蒋介石权力的全面挤压。“此时此刻如果接受美国的军权要求,便很难抵挡中共的政权要求。反过来,只有顶住美国,才能顶住中共。这样的背景下,史迪威问题急转直下,一发而不可收”,学者邓野如此分析。

蒋介石经过5天的思考,于9月24日下午5时,在只有宋子文一人参加并担任翻译的情况下召见赫尔利。两人从此前一直在沟通的移交指挥权等问题入手,中途蒋介石以落实该问题“一为我两国之政策,一为执行政策之人”为转折,开始表达意见。他先表示“余认为彼之提议,有利中国,余自愿赞同”,将重点落在了史迪威不适合作为“执行政策之人”上。

蒋介石肯定史迪威“工作甚为勤劳而实在,处事亦甚坚决而勇敢”,但是“政治脑筋与战略脑筋不够”,且多次先表示服从蒋指挥,事后却出尔反尔,不适合担任未来的中国战区中美联军统帅。为此,蒋介石建议“甚盼贵国能另派一资望素著能力卓越之将领前来中国继续执行我两国合作抗战之政策”。次日,蒋介石又将同样要求的备忘录一份交给赫尔利,要求转交给罗斯福。

毛泽东与赫尔利(中)

赫尔利曾任美国战争部部长,二战期间作为罗斯福私人代表出使多个国家,此前也曾来华,并非对处理国际交涉一无所知的武夫。他此次来华之初竭力支持史迪威,曾当面斥责要求由中国掌握援华物资分配的宋子文是“胡说八道”,表示“援华物资是美国人的,美国人高兴给谁就给谁”。但与蒋介石会谈之后,赫尔利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迅速向罗斯福报告并转交备忘录。

9月28日,孔祥熙发回电报,称白宫顾问霍普金斯(Harry L.Hopkins)透露了罗斯福已收到备忘录的消息,并称罗斯福认为中国是独立主权国家,史迪威“既有不宜,当接受遴选妥员继任,惟尚须与马歇尔商酌后,即可奉复云云”。

史迪威同样得到了消息,但他认为只要罗斯福、马歇尔继续施加压力,蒋介石便会屈服。他继续给马歇尔打电报,提出“只要蒋介石掌权一日,美国就无法从中国得到合作”,并用撤离第14航空队、表示要访问延安等方式继续向蒋示威。同时,对宋子文要求赫尔利向史迪威询问“是否是我(指史迪威)让总统发来了(9月18日)最后通牒”一事,要“让帕特(指赫尔利)钓住宋子文,试探一下我也许会为此而提出的抗议”。

马歇尔为史迪威进行了坚决的辩护,向罗斯福宣称“在当前的情况下,只有一个人可以挽救中国的危机,那就是史迪威将军”,并且分析“一旦史迪威被革职之后,他必须回到美国来。假如我们接受蒋介石的要求,那么对于史迪威的威望的打击,将使他在亚洲不再能发挥功能,不只是在中国,而且在印度亦将如此……因为英国人也一向反对史迪威的主张,和他向敌人采取攻势的决心”。

马歇尔与宋美龄

但是,罗斯福没有听取马歇尔的意见,在10月5日向蒋介石发回电报,表示“目前美国政府不应冒派遣美国军官指挥贵国全部陆军之责任”,同时“接受阁下之建议,解除史迪威为阁下参谋长之职务,并不再令其负责有关租借物资事宜”,但要求留史迪威在华,“负责直接指挥在缅甸及云南之华军”。

蒋介石对有利于己的局势发起毫不犹豫的追击。在复电表示“余对美国派遣将领来华指挥中国战区军队一事,前后主张完全一致,并无变更”之后,声明史迪威“不能再委任以指挥中国战区任何军队之名义与职务,其继任人选,惟有请另派来华”。

最终,蒋介石的倔强取得胜利。10月19日,他收到罗斯福复电,“余现正颁发命令,即将史迪威将军自战区召回”。而史迪威已经有了预感,不断的抱怨“罗斯福要切断我的喉咙,把我抛开了”“我们彻底消沉了,只是坐等大人物做出决定”。得知自己被撤职后,史迪威却显得十分克制,没有在诅咒叫骂,只是写到“斧子砍下来了”。蒋介石倒是更加情绪化了,“自本年七七接罗斯福电至今,为期恰百日,而此百日之受横逆于压迫,其悲惨情形,实非第二人所能想象”。

史迪威彻底出局,蒋史三年纠缠尘埃落定。10月20日,两人最后一次见面,各自说了些客套话后告别。两天后,史迪威离开重庆前往保山、密支那,分别向X部队和Y部队的老部下交接未尽事宜,之后经印度返回美国,再也没有踏上过中国的土地。

返回美国之初,史迪威过得并不顺心。他被马歇尔要求不得与新闻界接触,在家里过了一个月近乎软禁的假期。此前几乎每天都有文电往来的马歇尔,在三周之后才回复了他第一封信。蒋介石虽然对史迪威极为痛恨,却做了些颇为厚道的表态。他在10月18日签署命令,授予史迪威以青天白日勋章,这是首次将该勋章授予外国人。1945年1月,史迪威一手促成的中印公路终于通车,蒋介石又宣布将其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以为纪念。只是,这一对“醋与花生米”,终生未再见面。

2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