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宗室成“烂摊子”,整官员树典范为啥就是救不了

天空叙史啊 2025-04-05 09:29:14
整顿王府官员,树立宗室典范

宣德朝以后,王府官员的素质每况愈下,他们阿谀取容,才学浅薄,不能尽心辅导,致王有过,乃至诱导为非。

面对王府官队伍的恶劣品行,明政府在宗室与大臣的一再要求下,出台法令规范王府官的选拔制度,加强对王府官队伍的管理。

明确规定王府官员的任职条件与资格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规定:“长史有缺,于进士、举贡内慎择学行老成者升除;教授等缺,于各府州县学训导内推选升补。”

二十五年规定:“长史非科目出身,纪善至典宝等官非监生不许升除,以重府僚

之选。”

到了万历朝,明神宗下旨,各府长史有缺,“择守才兼优”者任之,并将此载

入《要例》。

此后越来越多的修身廉洁的贤能之士担任王府官员,王府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次,明廷打破“王府官旧不考察”的惯例,建立对长史、审理、纪善等官的考察机制。

嘉靖元年题准:“除典仪、典膳、奉祠、教授等官照旧不考外,其长史、审理、

纪善,若拨置妄为及不能铃束府中官属旗校人等者,许各该抚按官于考察京官之年开具实迹,奏请定夺。”

每六年一次考察,考察内容为是否履行职责、遵守朝廷法度。

但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依旧是“王府官例不考核,其给授与否,取自上裁”。

嘉靖八年(1529年),大学士杨一清上奏“今后长史、纪善等官务选有学者任之,每九年一考绩如例,黜陟有差,庶人知自重以图进取而王国可保无事矣。”

自此王府官的考察制度重新恢复,考察事宜依然由地方巡抚、巡按具体负责。隆、万时期加大考察力度,对于不称职的王府官员,巡抚、巡按等人可随时上奏弹劾。

对各王府差人到京,朝廷也做了明文规定。

正德十一年武宗下旨:各王府差来人员,止许安歇于朝廷指定的会同馆内,不许潜住于外,事情办完即刻回府,违反者发配充军。

京师内各处人员若擅自允许王府人员居住,事发后按律处置。嘉靖元年规定,各府差来人员挟带空本,在京填写者,京城有司严行缉拿。

万历时,礼部尚书沈鲤奏:

“敢有安歇王府员役。及寄顿财物者,问拟边卫充军,仍照近例枷号本部门首,其有指称衙门吏书,交通王府人役,夤缘为奸者,除臣等访实参奏外,许诸人提获。各王府员役敢有营求差遣,潜赴京师者,许五城御史及厂卫缉事衙门访拿。”

对王府官的升迁一如常官。

明中期后,一旦为官王府,即“禁锢终身,不升有司”,仕进之路被完全堵塞。

王府官绝望至极,失去了他们的先辈所具有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们尸位素餐,碌碌无为,在狭小的王府中虚耗生命,固守着年老致仕的宿命,出现“例不考满,又无黜陟,至七十以上者犹不隐退”的尴尬局面。

万历时,杨一清上奏,王府官员凡“其有才堪大任者,破格优处,或知府运使蕃臬等官与同外官一体升转;

其另城教授职任亦繁,亦应选择升授,如取业克修,量擢审理等官,以激其进”得到神宗的恩准。

从此,王府官可以按照程序,升任朝廷大臣或地方有司。

洪武初年,朱元璋命人编纂《昭鉴录》,颁赐诸王,希望诸王能以史为鉴,“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

后世诸帝为激励宗室成员上进,对表现突出的宗室子弟给予奖励,将其树立成宗室的榜样。

明朝以“以孝为治”,所以明廷对孝道的宣扬不遗余力,很多宗藩以孝敬闻于朝

廷,被朝廷降敕褒奖。

如景泰时,代王薨逝,襄垣王“水浆不入口三日,寝苦枕块,哀毁逾礼。及葬,庐于墓侧,春祭悲号逾十日方回”。

王府教授张斌上奏朝廷,景泰帝“嘉之,降载奖谕”。

下层宗室有孝敬长辈者,朝廷也同样给予表彰、奖赏,如晋府奉国将军朱讳奇,这么一个识仁义、行忠孝的宗室子弟,明廷自然大是褒赏。

在他逝世后,命地方大员为其题写墓志铭,赞其“道德有成”,并向各地藩王宣传他的事迹。

对于宗室读书好礼者,明廷也给予积极鼓励的政策。

如永乐元年肃王朱楧请乞书籍,成祖立即下旨,“今有者悉送去,暂时短缺者辄令有司加紧刊印”。

又如万历时,郑府世子朱载堉,舍弃爵位和贵族生活,把毕生精力献身于科学文化事业,他“辑名历五十家,倾心考证”,结合百余年的天象实践,编定《黄钟历》和《圣寿万年历》、《万年历备考》;

还重新推算了回归年长度,以日影测极,测得北京的维度和地磁偏角。

礼部以其“不以崇高逸豫,而以留心历学,博通令古”,上请神宗“赐敕奖谕,以示褒崇”,神宗立即下旨,对朱载堉大加褒奖。

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农民起义、外族入侵、战争频繁,财政日益吃紧,部分宗室看到明王朝内忧外患的局面,纷纷主动捐助钱粮、上疏陈诉救国良策。

朝廷对这样的宗室也大力表扬宣传。

如万历三十八年,德王朱常清“捐米千石赈饥,全活者众”。

明神宗予以嘉奖:“王谦恭孝义,遵训守礼,兹又捐米赈荒,益征忠爱克撰。敕遣官奖励,有诃备彩币羊酒,并立记扁以示表异。”

崇祯十六年,瑞王朱常浩与福世子朱由菘上疏奏兵备事宜,为朝廷征剿农民起义军出谋划策,受到崇祯帝的嘉奖。

虽然明代确实出现孝亲敬长、乐善好学的宗室成员,在朝廷危难之际也建言献策、

慷慨解囊,但这样的“贤王”在宗室中屈指可数,比起庞大的胸无大志、碌碌无为的宗室群体来,简直是太仓一粟、微不足道。

“在诸王之中,乐善好书者固百不得一。而即有好饮醇酒,近妇人便称贤王,遂加奖励矣”。

由于宗藩条例约束多,宗室早已成了坐糜宗禄、啖民脂膏、被软禁于封地内的典型寄生阶层,他们整日游手好闲,直接结果就是犯罪现象的加剧,朝廷即使树立再多的“贤王”典范,也无济于事。

明代中央为减少宗室犯罪,通过裁减宗室禄粮来资助贫宗;通过限封来控制宗室人口的膨胀;

通过开宗学给宗室科举之途;通过整顿王府官来提高藩王身边人员的整体素质;

通过树立宗室榜样来激励劝谕宗室成员。朝廷所做的这些努力,收效甚微。

宗禄问题依然没解决好,宗室的整体素质依然低下。造成这一局面,是因为被朱元璋定为明代统治根本的《皇明祖训》,尽管其规定的宗室爵制缺陷已经显露,但后世诸帝不敢对朝

规典章进行修正,只能作一些枝节方面的修补,治标不治本。

有明一代,宗室犯罪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0 阅读:8

天空叙史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