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来自华盛顿智库的最新数据让人警醒-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仅为26分,创下1978年以来的最低值。
更令人深思的是,超过 80%的美国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态度。
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的表态也引发广泛关注。
美国对华认知的剧变绝非偶然 。
从历史维度看,这是中美实力对比深刻调整的必然反应。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和平发展令一些美国政客坐立不安。
他们想方设法制造对立,企图通过打“中国牌”来凝聚国内共识。
回顾近年中美关系演变,贸易摩擦 成为触发美国民意转向的关键节点。
2018年特朗普政府挑起贸易战以来,美国国内反华情绪持续发酵。
一些政客和媒体借机散布“中国威胁论”,将国内通胀和经济困境归咎于中国。
这种简单化的归因,加剧了美国民众对华的偏见。
新冠疫情 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对立。
一些美国政客罔顾科学事实,将疫情政治化、污名化。
他们炒作所谓“实验室泄漏论”,煽动民众对中国的不满。
讽刺的是,当中国积极配合世卫组织溯源调查时,美国却对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的调查设置重重障碍。
在地缘政治层面,中美战略博弈日趋激烈 。
美国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在军事、科技、外交等领域频频对华施压。
拜登政府虽然改变了特朗普时期的粗暴表态,但实质性政策并未松动。
美国一方面谋求在某些领域与中国合作,另一方面又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实施打压和限制。
伯恩斯大使的言论变化耐人寻味。从称中国为“系统性敌人”到后来改口“中国不是敌人”,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心态。这种摇摆不定背后,是美国既想遏制中国发展,又不得不承认合作必要性的战略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科技合作协定》能否续签成为观察中美关系的重要风向标 。
这份自1979年签署的协定,曾是两国科技合作的基石。
但在今年8月到期后,续签前景蒙上阴影。
虽然中美元首会晤为续签带来转机,但前路仍充满变数。
从军事战略角度分析,美国对华态度转变体现了典型的“修昔底德陷阱”困境。
作为守成大国,美国难以坦然面对中国的和平崛起。
它既害怕中国挑战其霸权地位,又无法完全切断与中国的联系。
这种矛盾心态导致其政策摇摆不定。
面对当前局势,中国保持战略定力至关重要。我们既要有底线思维的清醒,也要有战略耐心的智慧 。
在坚持自身发展道路的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实际行动破除美方疑虑。
同时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古人云:“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关键十字路口。
化解分歧、管控风险、避免对抗,既需要双方的战略智慧,更考验决策者的历史担当。